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农历二月初二,中国民间传说,每逢这天,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龙王抬头的日子;从此以后,雨水会逐渐增多。这天又叫“春龙节”,我国北方广泛地流传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的民谚。
在这一天,明宫中的习俗是吃薰虫和桃花鲊。
薰虫并不是一种虫子,它是用黍子面儿做成的枣糕,并且做好后要油炸后食之。还要将白面和得稀一些来摊煎饼。“薰虫”的得名是因为尚膳监在制作这种煎饼的同时,还将大大小小的床炕挨个儿用炊烟熏个遍,这样藏匿了一个冬天的蛇蝎或是其他虫子等都被熏走或者熏死了。
桃花鲊是用盐和红曲腌制的鱼肉,鱼肉腌制后的颜色类似于桃花。由于明宫中普遍采用藏冰方法,为保存时鲜贡品提供了可能。而宫中所用鱼鲊,就是来自于湖广的贡品。湖广进贡鱼鲊,始于成化七年,起初只有两千五百斤,后来增加到三万斤。
大内除了要做时令特色的菜品以外,管花的宦官们要将花房打开一道儿缝,放进新鲜空气,让这些温室中的花朵吸收一丝春的气息,以有利于花木的保存。这些小事,宫眷内监们管管就可以了,身为天子的朱由校并不关心,他今天要去城外数理院的工厂见证一件伟大发明的诞生。
随着战争的发展,以往用燃着的木炭点燃发射的手持枪或用火绳点发射的火绳枪,使将士们感到越来越不方便,越来越不符合实战的需要。因此,火器制造者便开始研制一种用转轮磨击燧石点火发射的枪,在欧洲这种枪被称为燧发枪。在大明,由数理院的院士毕懋康带头研发的这种燧发枪叫作自生火铳。
燧石又称火石,与铁器撞击或磨击会溅出火星,这个现象给予毕懋康灵感。自生火铳使用钢火镰打火。当射手扣动扳机时,击锤在弹簧的弹力下撞击钢火镰,火星随之落入下面的火药池中。火药池上安有一个保护盖,用来防止雨水进入和火药洒出,发射时通过扳机将盖子打开,装上火药后再盖上。这种火铳比火绳枪要更加简单可靠。
研究这种燧发枪是从去年十月开始的,到今天已经过了四个月,终于做出了一件好的成品。为了打造出这把燧发枪,数理院花了十万两白银,淘汰了大量的废品。
数理院安排了一场射击表演,在三十丈的距离设一个靶子,由一位挑选出的射手用这把自发火铳射击靶子。朱由校在高台上观看演示,数理院院长兼工部尚书徐光启陪同,只听十声重重的枪响,赶忙有小吏去取靶子给皇上看,十发子弹全部中靶。朱由校很是高兴,他命令徐光启赶快拿这把新枪给他看看。
朱由校看着自己手里拿着的这把沉甸甸的扣扳机发射的自生火铳,他心里觉得很满足。这把枪长约三尺,重量为十斤,弹丸半两重,最大射程为一里地,有效射程为半里。
枪上面的瞄准具是徐光启按照三个点可确定一直线的原理,用眼睛通过照门和准星瞄准目标的装置。拿着这把枪,朱由校有些手痒,想亲身感受这把火枪的威力。
在自行火铳的发明者毕懋康的指导下,皇帝把弹丸上膛,然后费劲的叩开扳机。初次射击的朱由校打了好几发,练靶子的边都没有碰到。后来把靶子移近到十丈远,皇帝才幸运的有几发中靶。
皇帝在实践中看出了这款枪械的毛病,虽然自行火铳的发火装置克服了火绳枪在风雨天中,因怕风吹雨打而不能射击的缺陷,但是装弹复杂耗费时间长的毛病没有改掉,士兵在发射一弹后再装填下一发的枪弹的间歇过长,在敌军乘机杀过来时便猝不及防。作为穿越者的朱由校提了一些建议给毕懋康。
“毕院士,你这款自行火铳做的不错啊!”
“谢陛下夸奖,微臣做的还不够。”
“毕院士很谦虚,还能继续进步啊。朕看到这把枪有很多新想法,你可以考虑从这个方面去改进。”
“臣洗耳恭听。”
“这种自行火铳的图纸,朕已经看过了。枪管内的膛线是直槽式的,直槽式的好处是便于清洗枪膛内在发射后残存的火药渣。但是朕认为你们可以把膛线设计成螺旋式的,从而使枪弹能在火药燃烧后产生的气体推射下,枪弹始终绕着轴线转着出去。这样既能保持平衡,又能提高射速和威力。膛线不能太多太深,这样容易漏气,也不能太少太浅,这样达不到提速的目的。”毕懋康像听天方夜谭一样,听得都快...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