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儿还学了术算。”
    “三舅是这么和孙儿说的,术算一道,看似粗浅,实则博大精深,与万事万物都有关联。”
    “就以孙儿绘图为例。”
    “孙儿来给皇爷爷推演一番大明盛世的时间。”
    朱雄英重新抽了一张宣纸,提笔问到:“皇爷爷,孙儿请问,如今大明有多少人家,田亩,亩产又是多少?”
    “大概九百万户,五千万人丁。”
    “田亩约莫二百万顷(明代一顷等于一百亩),至于亩产,我大明有优质稻种,再加精耕细作,以黄河为界,北方亩产超过三石,南方亩产能达到四石。”
    为了方便计算,老朱报了个模糊的数字。
    朱雄英提笔在宣纸上将这些数据用数字全部标了出来。
    “孙儿写的这是什么?”
    “这是三舅教给孙儿的阿拉伯数字,便于计算用的,还有一个九九乘法表,孙儿一会一并写给皇爷爷看。”
    朱雄英随口应了一句,随即便在宣纸上专心的演算起来。
    一边演算,一边还不忘解说。
    “如今大明地广人稀,皇爷爷迁人口,施仁政,使百姓休养生息,国力与人口自然都是上涨的。”
    “在耕地垦无可垦前,大明的田亩和产出都将呈上升之势。”
    “史料记载,历朝历代耕田最多的,也不过八百多万顷。”
    “孙儿斗胆,以千万顷耕田为限。”
    “千万顷耕田,南北耕地各算一半,合计三十五万万石,如不遇上天灾人祸,气候变迁,这大抵便是我大明的巅峰粮产了。”
    “一个普通百姓一日平均要消耗一斤米。”
    “也就是说,我大明的巅峰量产,可以养活一万万人。”
    听着自家太孙这引以为傲的口吻,老朱也与有荣焉,历朝历代的贤明君主,千古一帝,有哪个能像他一般,真真切切的把百姓放在心里。
    能切切实实养活这么多人的。
    “只是话说回来,耕田及人丁的变化,在皇爷爷一朝,只怕不会有太大的增长。”
    “哦,这是为何?”
    “如今大明,地广人稀,皇爷爷迁人丁虽是无奈之举,百姓却难免人心惶惶,再加上皇爷爷仍旧派兵在外,讨伐元庭,对百姓而言,这就是江山未稳的迹象。”
    “在此期间,五千万人口变化不会太大。”
    “就算是有所增加,只怕也是被搜出来的隐户。”
    “所以,怕是要等到未来父王继位后,国朝才能真正安稳。”
    老朱并没反驳。
    事实上,他如今所行的一切雷霆手段,就是为了方便太子将来可以顺利继位。
    “按百姓多子多福的观念,待到粮食出产足以养活一家老幼之后,就会大量生育。”
    “每户生养六七口新丁,稀疏平常。”
    “孙儿翻阅史料县志,发觉男子平均寿数为四十,女子平均寿数约为四十五,算上生育的周期,便以三十年为一代记。”
    “大明开国三十年,人口约莫五千万。”
    “除去老幼,青壮男女的数目约莫三千万,随着大量荒地开垦,粮食产量增加,百姓开始大量繁育,人口预计增长九千万。”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