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下士,什么善用其才,什么天时地利人和自然都缺一不可,但是若是没有拼死一战的勇气再有其他也是枉然。
后来在很多年之后,天渊国成立之时有很多人去拿李凉和徐博温两大对于天渊来说极最为重要的谋士来比较,对此两位当事人都是嗤之以鼻不予理会。尤其是李凉,原本也可在朝中封侯拜相的他最终拒绝了武皇的封赏而自降身份去了那西北边陲作了一个连三品官都算不上的边境太尉,一时间在朝中颇为风言风语。
但是后来在评论那些战国谋士之时公认的是徐博温用兵谋略皆性手捏来,干脆利落从不拖泥带水,而且最擅火中取栗,往往能够根据当前的形式选择最适合的方式方法。也正是因为如此,在徐博温所谋划的那几场战国战事以及后来天渊成立之后的发展方略来看,几乎让人找不到半点瑕疵。
与徐博温不同,李凉的手法向来以奇险着称,与之对战对手往往难以想象的出对方会从哪个方面去破局。在后来李凉所带领的杨家六部之中的阴军曾大败过数次几乎要全军覆没,但往往到最后则会枯木逢春化腐朽为神奇,最终打下不可思议的大胜仗。
这一特点也映射到了后期的杨家军中。以至于战国末期最为难打的那几场硬仗之中很多次杨家将都被不看好,甚至大多数情况下都被认知为必败之战,但最后的最后杨家将还是打赢了,这都要归功于这位战国鬼才。
最终武皇同意了李凉的建议,不过话说的也很明显,他们只会派出杨家军去千里奔袭东夏国,而且若是失败他们将不会有援军,即便是成功援军也可能到很久之后才会到。
毕竟按照他们的实力去攻打后宋已然是强弩之末了,绝不可能不加休整便火速去驰援他们那一支千里奔袭的杨家将。
最终的结果便是如此,李凉还是近乎于执拗般说服了所有人,于是才有了后来战国时期最为着名那场雪夜奔袭战。
后世之中对于那场雪夜奔袭战评价出奇一致,所有人皆认为虽然那场奔袭之战比不上南楚灭国之战之中的渡江战役,也没有天渊大战那般波澜壮阔,但无疑是之中的武家王朝的兴龙之战。
那一战由杨家军而起,仅仅用了两个月的时间便将整个东夏打的支离破碎,而那张
场史无前例的胜仗的决定性因素便是后来名动天下的杨家铁骑。
东夏虽地势险要但其国境内却一马平川,而长期以来依托地势的东夏历朝历代都觉得占据如此天险之下根本就不可能大量骑兵打入国境之内,所以东夏境内几乎便没有骑兵的存在。
因为有后宋作为依托以及太寒山的缘故所以东夏对于太寒山之内的夹道以及那里的边境防线所重视程度一直都不够,仅仅在最为重要的关隘之内设有兵士把守,而那些兵士仅仅算得上是正常戍守而已,远远算不上重兵把守。
在武皇等人正面攻入后宋国都之后杨继和李凉便带领麾下的两万五千骑兵以最快的速度直插入太寒山之内,最终在东夏完全没有反应过来的时候便穿过了那座巍巍太寒山。
当然,即便算得上最为顺利的奇袭却依旧付出沉重代价,两万五千人最终只有一万稍多点出了太寒山。
出山之后杨继回头看那座白雪皑皑的太寒山倒吸了一口凉气,得亏东夏未重兵把守,否则别说是两万五,就是给他十万兵马他也没把握能攻入这东夏国内。
出了太寒山之后便按照李凉的计划,他们在东夏平原之上来回驰骋,往往打过之后便离开,因为没有骑兵的缘故整个东夏几乎被他们一万多杨家铁骑打成了个四处漏风的筛子。
最终武皇他们带兵入东夏之后占领之势自然顺理成章,令人可笑的是在他们攻破那座城池之后依旧有人拿着毋何雄所绘的东夏兵甲布置图当做一个笑柄。
在毋何雄所绘制的兵甲布置图中最为重要的两手最终整个东夏都无人看懂。他毋何雄第一手建议东夏倾三分兵力去把守太寒山,另外五分组建骑军分驻于国境之内各地,最后两分则守国都与沧澜江边境。
事实证明若是有三分兵力戍守杨继便绝不可能越过太寒山,若是有五分兵力为骑军更不可能出现一万骑军便打的一国无法适从的滑稽场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