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饭做好了。”
    那是一个眉清目秀的男青年,轮廓硬朗的面部线条略微有些死板,白皙的皮肤在昏黄的白炽灯泡下泛着一层光晕。
    桌子上摆着一盘简单的炒菜,菜汤清的没有一丝油花。
    两边各放着一个破旧的瓷碗,里面盛着有些焦胡的米饭,他这边的明显要少很多。
    一旁,轮椅上一直闭着眼睛的中年妇女缓缓张开双眼,挂满褶皱的脸上露出孩童般的笑容,吧砸着嘴,发出几个模糊不清的音节。
    “来,张开嘴,啊——”
    青年端起布满裂痕和缺口的瓷碗,单膝跪在中年妇女面前,夹杂着几片菜叶和一勺米饭,小心翼翼的送到中年妇女口中。
    中年妇女闭着眼享受似的嚼了嚼,还没等吞下,表情突然变得厌弃,狠狠的把嘴里的饭菜吐到了地上,“哇”
    的一声哭出了声。
    青年一下子慌了手脚,忙把碗筷放到一边,扯下脖子上围着的毛巾擦掉面前妇女的眼泪,轻轻抚摸着她的头,把她搂在怀里,低声呢喃道:“妈,不哭,不哭啊……”
    哄骗了很久,中年妇女总算把一碗饭吃下了肚子。
    青年将她抱上床,拉上一条打满了补丁的被子,哼着不着调的儿歌将她哄睡。
    当青年捧着硕大瓷碗里仅剩的一小块米饭狼吞虎咽时,眼泪突然不自主的从眼角溢出,滑落到嘴里,说不出的苦涩。
    青年叫楚飞笙,这名字多亏了曾是言情小说作家的母亲。
    他的父亲曾是军人,还有他的哥哥,还有他,都曾在军校就读。
    之所以说“曾是”
    ,是因为他的父亲,还有他的哥哥,都不在了。
    三年前,就某个岛屿长期纷争不断的领土权问题,多个国家对华夏展开了全面的试探性开战。
    为了应对局面,中央军部临时征兵,各大军区在役军人和军校满十八岁的在校生几乎都被安排了编制,当年他十五岁,哥哥十八,刚好成年。
    于是家里只剩下了他和他的母亲。
    一个多月后,风波平息,战争终究是没有打响,华夏凭借着强有力的反击震慑住了各国,广大华夏民众的担忧也都归于平静,毕竟,这是个和平的时代。
    然而和平总归是需要代价,哪怕很少,也足以让一个家庭的信念一夜间崩塌。
    还记得母亲跪在电视机前,颤抖的双手抚摸着电视上一闪而过的阵亡名单;还记得战友将父亲和哥哥身上的遗留物品带回时,母亲撕扯着同样泣不成声的战友拼命的嘶嚎;还记得母亲一遍遍拨打着父亲的电话,一遍遍的无法接通。
    “他们,会回来的吧。”
    这是母亲说过的最后一句话,望着窗外的车水马龙,那时还是宽敞的落地窗,三十层的高度俯视着夜色下霓虹闪烁的繁华。
    巨大的痛苦,带给本就多愁善感的母亲的是如千钧坠地般的悲戚。
    一夜白头。
    母亲傻了。
    楚飞笙从那以后,就再也没笑过。
    上边发下来的抚恤金只有寥寥几万元,他带着痴癫的母亲艰难的生活在昼夜运转的城市机器里,自己没有工作,退了军校后便无所事事;母亲原本靠着写作赚点稿酬,如今也是没了生活来源。
    几万块钱仅仅撑了一年多,便消磨殆尽,还好还有一套楼房,买了几十万,两人躲开亲戚朋友同情怜悯的目光,搬到了人烟稀少的郊外,蜗居在一栋低矮的平房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