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一十二章 本周科普请跳过
古筝,又名汉筝,是汉族民族传统乐器中的筝乐器,属于弹拨乐器。
它是中国独特的、重要的民族乐器之一。
它的音色优美,音域宽广、演奏技巧丰富,具有相当的表现力,因此它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古筝是一件伴随中国悠久文化、在这片肥沃的黄土地上土生土长的古老民族乐器。
早在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的战国时代,就在当时的秦国(现今的陕西)一带广泛流传,所以又叫秦筝。
计算起来,它已经有2500年以上的历史了。
古筝是一件古老的民族乐器,一共10级。
战国时期盛行于“秦”
地,司马迁的《史记》所记载《李斯列传.谏逐客书》中所引资料,颇有值得注意的地方。
李斯《谏逐客书中》述及秦国乐舞的一段说:“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呜呜快耳者。
真秦之声也。
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
今弃叩缶、击瓮而就症卫,退弹筝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
筝乃“真秦之声也”
,故而历来就有“秦筝”
之名,但是若从行文来看,又有值得推敲的地方,那就是“击瓮、叩缶”
与“郑卫桑间”
对举,而“弹筝、搏髀”
又与“韶于、武象”
对举,因此接下去就有“今弃叩缶,击瓮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
的犯戒。
这儿的对举显然不是为了文采,而所对举的乃是“乐”
于“舞”
的形式和内容,所谓“郑卫之音”
,就是“桑间濮上”
,乃是郑过和卫国的民间音乐,就由此可见“叩缶、击瓮”
乃是秦国当时的民间音乐,就是“韶虞”
就是“韶箫”
,也就是孔子听了后赞之为“三月不知肉味”
的《韶》。
也有说法为:筝是战国时的一种兵器,用于竖着挥起打人。
还有一句古话叫“筝横为乐,立地成兵”
。
后来在上面加上琴弦,拨动时发现悦耳动听,于是发展成乐器。
随着时间的推移,兵器也越来越轻便,筝这种体形庞大、质量不轻的兵器就被遗弃了。
所以眼下人们见到的筝都是以乐器的形式出现的,形态优美,并附有装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