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一十章 谈箜篌续
古代除宫廷雅乐使用外,[2]在民间也广泛流传。
现常用于独奏、重奏和为歌舞伴奏,并在大型民族管弦乐队中应用。
箜篌在古代有卧箜篌、竖箜篌、凤首箜篌三种形制《史记·封神书》:“于是塞南越,祷祠太一,后土,始用乐舞,益召歌儿,作二十五弦及空侯琴瑟自此起。”
唐代杜佑《通典》:“汉武帝使乐人侯调所作……今按其形,似瑟而小,七弦,用拨弹之如琵琶也。”
此属琴瑟类的卧箜篌。
从甘肃省嘉峪关魏晋墓砖书看,其面板上没有品柱。
竖箜篌,汉代自西域传入,后被称为“胡箜篌”
。
《隋书音乐志》记载:“今曲项琵琶、竖头箜篌之徒,并出自西域,非华夏之乐器。”
从古代大量演奏图像中所绘的竖箜篌和日本奈良正庵院保存的我国唐代漆箜篌和螺箜篌残件看,它的音箱设在向上弯曲的曲木上。
凤首箜篌形制似与竖箜篌相近,又常以凤首为装饰而得名,其音箱设在下方横木的部位,向上的曲木则设有轸或起轸的作用,用以紧弦。
正如《乐唐书》所载:“凤首箜篌,有项如轸”
,杜佑《通典》:“凤首箜篌,头有轸”
。
有轸或无轸的图像在敦煌壁书中均有所见。
凤首箜篌自印度传入,用于隋唐燕乐中的天竺乐,至宋代隋炀《乐书》中仍绘有当时存在的多种形制的箜篌,明代以后失传。
据考证,箜篌流传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箜篌在古代除宫廷乐队使用外,在民间也广泛流传。
在中国盛唐(618-907)时期,随着经济文化的飞速发展,箜篌演奏艺术也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也就是在这个时期,中国古代的箜篌先后传入日本、朝鲜等邻国。
在日本东良大寺的寺院中,至今还保存着两架唐代箜篌残品。
但是,这件古老的乐器,从十四世纪后期便不再流行,以致慢慢消失了,人们只能在以前的壁画和浮雕上看到一些箜篌的图样。
东汉之时,由波斯(今伊朗)传入我国一种角形竖琴,也称箜篌。
为避免与汉族的箜篌混同,称竖箜篌,或“胡箜篌”
。
东晋时有天竺(今印度),送给前凉政权的一部伎乐中有这种竖箜篌。
竖箜篌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亚述、巴比伦以及埃及、希腊等十分流行的一种叫做竖琴的乐器。
现在,古代的箜篌实物虽已不存,但汉魏壁画上多见到弹奏箜篌的人像,如敦煌莫高窟431窟弹奏的就是竖箜篌,它们完全与亚述浮雕上所见的竖琴相同。
竖箜篌状如半截弓背,曲形共鸣槽,设在向上弯曲的曲木上,并有脚柱和肋木,张着20多条弦,竖抱于怀,从两面用双手的拇指和食指同时弹奏,因此唐代人称演奏箜篌又叫“擎箜篌”
。
《通典》记载:“竖箜篌,胡乐也,汉灵帝好之,体曲而长,二十二弦,竖抱于怀中,而两手齐奏,俗谓‘擘箜篌’”
。
根据古代壁画和文献记载,竖箜篌的弦有23根、22根、16根、7根等数种。
凤首箜篌在东晋时自印度传入中原,明代后失传。
凤首箜篌东晋初由印度经中亚传入我国,晋曹毗《箜篌赋》描绘为“龙身凤形,连翻窈窕,缨以金彩,络以翠藻”
。
可知其是以凤首为饰而得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