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惯将喜怒哀乐都藏入粉墨,陈词唱穿又如何。”
    “白骨青灰皆我……”
    台上曲调慷慨激昂,又带着一种悠然独行的气息。
    朱棣越来越喜欢这样的腔调。
    和以往的元曲,截然不同。
    元代儒客文人智慧精髓,朱棣欣赏不来。
    如关汉卿的《窦娥冤》。
    哪有《赤伶》清新绵邈的意境优美?
    那种惆怅雄壮、飘逸清幽,逐渐入了朱棣的心底。
    军旅生涯让他变得果决、刚毅,杀伐果断。
    《赵盼儿风月救风尘》多了女子的倔强,说到底还是情情爱爱。
    朱棣更青睐于家国,亦或者八百里分麾下炙的雄壮军旅。
    “此曲为王守敬所创,听说是描绘宋朝末年伶人的故事。”
    徐氏解释道。
    朱棣瞬间来了兴致。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这是朱棣对伶人的认知。
    王守敬别开生面,反倒是歌颂伶人起来了。
    “说说看,这个故事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朱棣含笑望着徐氏,百看不厌。
    “残暴的元军攻破城池时,得知城里有一位很能唱的戏子。”
    “将军要求他唱戏表演,否则就屠城。”
    “台上歌舞升平,台下元人寻欢作乐。”
    “殊不知戏楼已经装满了干柴,一把大火吞噬了一切。”
    “……”
    徐氏娓娓道来,朱棣听得津津有味。
    文人的气节,自古都有。
    伶人能够做到这一步,则是十分罕见。
    朱棣再听“位卑未敢忘忧国,哪怕无人知我”
    ,已经有了新的意境。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
~_~~_~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