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宫望京门,是洛阳福王府的正大门,处在察院街。
    街对面是府文庙,事实上府文庙的早年称呼是孔庙,为祭祀孔子而建立的场所。
    相对于关帝庙、岳飞庙的武庙而言刚好文武对称。
    现在府文庙已然与府学合并在一起,府学的读书人称之为生员,也就是普通百姓口中的秀才。
    午后三时,朱由崧领着叶胜和庄木头两大跟班,他们手里各拎了两个篮子,表面上用布遮住。
    刚出了王宫大门,三角眼王建义就从身后溜了过来。
    “咦,王秀才,你怎么也跑出来了?”
    朱由崧颇为讶异,要知道府衙接待宴结束后,自个一家子进王宫才过去二个时辰啊,他可是朱常洵的左臂右膀,很多事都需要处理怎么会有空闲呢?
    “嘿嘿,少爷,王宫有老管家在,事都交待了,也就没我什么事了。”
    王建义搐了一下嘴角,讪讪回了一声。
    朱由崧算是明白了,这家伙被福王身边的老太监给夺权了,也难怪他会跑出来。
    “那就一起吧!”
    朱由崧也没多话,四人向延着察院街向右侧方向行去,只要行进到街道的尽头转个弯就可绕过了府文庙,前边就是洛阳的养济院,因此离王宫也不远,朱由崧就不想再坐轿。
    养济院也就是后世的福利院,收容孤寡老人、幼子残童以及活不过去的难民。
    历史上最早的养老院在夏朝就已经出现了雏形,当时还是奴隶社会。
    据《礼记?王制》记载:“夏后氏养国老于东序,养庶老于西序;殷人养国老于右学,养庶老于左学。”
    这里提到的“序”
    与“学”
    ,就是夏殷时代养老的最初机构,也兼有教育下一代的职能。
    到了唐代出现了“悲田院”
    ,设在长安,是专门收养贫穷没有依靠的老年乞丐。
    这时才算正式形成养老院制度,由佛教寺院负责具体管理。
    北宋初期,在汴京(今河南开封)设有东福田院和西福田院,专门收养孤独有病的老年乞丐。
    到宋英宗年间又增设南福田院和北福田院。
    养老的福田院正式脱离了佛教寺院的管理,改由政府管理,皇室供给银两。
    元朝于公元1271年下令,各路(相当于目前的地级市)要设立济众院,收养鳏寡孤独、残疾不能自养的老人,供给一定粮食和柴薪,当众发放,不得贪占。
    明代初期,太祖朱元璋诏令各府县设立养老院。
    据《明史?食货一》初,太祖设养济院收无告者,月给粮。
    设漏泽园葬贫民。
    天下府州县立义冢。
    又行养老之政,民年至八十者赐爵。
    复下诏优恤遭难兵民。
    也就是说贫民没钱买地葬身,国家给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