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勿忧,今日逃难之际得见此鸟,正是带来福寿之意,想是陛下吉人天相,特以此鸟预示。”
    程济宽慰道。
    “但愿如此”
    建文帝道。
    一行众人边走边看,但见绿竹随风摇曳,虽然已是深夜,但仍可见林中斑驳灯火,想必是天堂村居所在,再往前行,松荫夹道,一座精致的道观就在不远处矗立着,想必就是那神乐观。
    程济紧迈几步,来到建文帝身前叩首道:“陛下,虽说希直荐我等前来神乐观避难,但如今风云已变,人心叵测,我等切勿早早露了身份,不如就依着剃度的样子,我等称陛下为应文和尚如何?”
    “卿所虑极是,但你等却要如何去说?僧俗混在一处,岂不是更易招来猜忌?”
    建文帝道。
    “这却不妨,我等出来之时,所穿衣服已经是庶民模样,陛下可说自己是应天府明因寺和尚,因寺庙年久失修,特受方丈所遣,带着工匠伐取竹木以做修缮之材,道路不熟,一时迷路走到此间,我等就扮作陛下请来的工匠即可。”
    程济道。
    建文帝点头应允,于是众人商定,建文帝即扮作应文和尚,众人皆取姓互相称谓即可。
    等到众人来到近前,才将此道观看的分明,但见一块牌匾竖立于大门正上方,上书“神乐观”
    字样,落款不是别人,正是明太祖朱元璋。
    在牌匾下方大门两侧的立柱之上,左侧写着“往无不达结友人”
    ,右侧则书“交无不接敬神仙”
    。
    道观因远离闹市,又在这寂静夜色之下,显得格外静谧。
    建文帝看罢自嘲道:“唐时常建曾写道: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如今我等却是深夜入古观,晚月映山林了。”
    魏冕在侧道:“看此情形,燕军尚未到过此处,不过我等也不可大意才是。”
    建文帝点头,随后迈步走上台阶,众人紧随其后,但见大门敞开,如此深夜竟然无人锁门,甚是奇怪。
    踏步入院,才见这神乐观虽然观门不大,但里面原来是别有一番景象,偌大的庭院,东西两侧各有两个祭坛,分别书着“大祀坛”
    、“山川坛”
    字样。
    原来明太祖朱元璋极敬神佛,此处道观就是修建用来祭祀真武大帝所用,所以祭祀之物,格外精致富丽。
    如今深夜到此,众人更觉肃穆。
    房门打开又未见一人,众人心中未免有些忐忑,但事已至此,只能硬着头皮来到正中央主殿门前。
    但见一尊真武神像矗立于内,香炉内香已插满,香灰眼见就要溢出香炉。
    建文帝受父高祖朱标教诲,也是极敬神佛,尤其是这真武大帝,相传为太上老君第八十二次变化之身,一生荡掳除魔,为中原北方之神,更觉尊贵。
    当下建文帝迈步入内,跪倒于蒲团之上,众人见状,也连忙随之入内。
    “佑圣真君玄天上帝、无量祖师,真武荡魔大帝在上,小僧应文在下,虽所承教义不同,但同为向善之类,求大帝保佑小僧一众得偿所愿,今后游历中原,但有大帝神像之所,必当敬拜,以为答报。”
    说罢建文帝就行了九叩之礼。
    众人见状,也是一齐拜了下去。
    正在众人准备起身之时,只听见一粗豪的嗓音说道:“无量天尊!”
    声音虽是不大,但在如此深夜又是众人内心忐忑之时发出,不禁让众人都是为之一惊。
    只见话音未落,自神像之后转出一人,周身灰布道袍,一双漆黑道靴,巾首蓬发,虬髯虎目,端的是好比钟馗再生一般。
    方书、程济、魏冕、王钺四人连忙起身,立于建文帝身前。
    只见那凶神一般的道人来到建文帝身前,足足比建文帝高出半截身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