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城下之盟而回国。
在进攻绞国的这次战役中,楚军分兵渡过彭水。罗国准备攻打楚军,派遣伯嘉前去侦探,三次遍数楚军的人数。
楚武王四十二年(鲁桓公十三年,公元前699年)春天,楚武王派屈瑕率军攻打罗国,斗伯比为他送行。回来时,对他的御者说:“屈瑕一定失败。走路把脚抬得很高,表明他的心神不稳定。”于是进见楚武王,说:“一定要增派军队!”楚武王拒绝他,回宫告诉夫人邓曼。
邓曼说:“大夫斗伯比的意思不在人数的多少,而是说君王要以诚信来镇抚百姓,以德义来训诫官员,而以刑法来使屈瑕畏惧。屈瑕已经满足于蒲骚这一次战功,他会自以为是,必然轻视罗国。君王如果不加控制,不是等于不设防范吗!斗伯比所说的请君王训诫百姓而好好地安抚督察他们,召集官员们而勉之以美德,见到屈瑕而告诉他上天对他的过错是不会宽恕的。不是这样,斗伯比难道不知道楚国军队已经全部出发?”
楚武王派赖国人追赶屈瑕,但没有追上。屈瑕派人在军中通告:“敢于进谏的人要受刑罚!”到达鄢水,楚军由于渡河而次序大乱。全军乱七八糟毫无秩序,而且还不设防。到达罗国,罗国和卢戎的军队从两边夹攻楚军,把楚军打得大败。屈瑕吊死在荒谷,其他将领们被囚禁在冶父,等待处罚。楚武王说:“这是我的罪过。”于是把将领们全都赦免。
楚国进攻罗国的惨败,也许成为了楚武王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不敢或者是说武力对外征伐的重要原因。
……
楚武王死后,楚文王可以说奠定了楚国作为春秋战国时期的强国的基础。
其治理楚国的评价,事实上不失为一个“文”字谥号。
但是楚文王依旧是有对外征战的记载:
楚文王二年(鲁庄公六年,公元前688年)冬天,楚文王举兵北上讨伐申国。
楚、申之间有邓国(在今湖北襄樊一带),楚伐申,必须假道于邓。邓与楚为姻亲,当时的邓国国君邓祁侯是楚文王之舅。楚文王虽有伐邓之意,一时尚无口实。
楚文王引兵过邓时,邓祁侯说:“楚文王是我的外甥”,于是让他停在邓国,设宴款待他。骓甥、聃甥和养甥请求邓祁侯杀掉楚王,邓祁侯不许,于是三人说:“亡邓国者,必是此人。等到他灭了申国,再来灭邓国,就好像咬噬您的肚脐一样,再也来不及图谋应付了。要杀他,只有乘这个时候。”邓祁侯不听按正规的礼仪接待楚文王后,楚文王继续北上,攻灭了申国,除掉周朝南土最大的一个姬姓国,将申变成楚国的一个大县。
此时,邓虽幸存,但已危若釜底游鱼。次年春天,楚师在自申返楚的途中伐邓。
邓人对邓侯的劝告,不无道理。而在另外一个方面而言,一个著名的成语假道灭虢,有可能就是当其时的晋国大臣荀息听说了这个事情而对晋献公进行建议才发生的。
……
而在这之后,则是一些楚国对外扩张的记载:
楚穆王十年(鲁文公十一年,公元前616年)春天,楚穆王因在厥貉会见时,麇国中途逃走回国,于是兴兵攻打麇国。楚将成大心在防渚打败麇军。后潘崇再次率军攻打麇国,兵锋直抵锡穴。厥貉之会和孟诸打猎,是楚国自城濮之战失败后霸业复盛的表现,说明楚国仍是左右中原局势的主要强国。
楚穆王十一年(鲁文公十二年,公元前615年)春天,楚国令尹大孙伯去世,楚穆王任命成嘉(子孔)担任令尹。同年夏天,楚穆王因群舒(包括舒鸠、舒蓼、舒庸、舒鲍等部)背叛楚国,于是派成嘉率军镇压,俘虏舒国国君、宗国国君,进而攻打巢国,使楚国势力进一步向江淮地区发展。
公元前496年二月,楚国灭亡了顿国。
前495年二月,楚国灭亡胡国,俘虏了胡子豹。
前494年春天,楚昭王联合陈、随、许发兵包围蔡国国都。离城一里建筑堡垒,宽一丈,高二丈。役夫屯驻九昼夜,和子西的预定计划一样。蔡国人把男女奴隶分别排列捆绑作为礼物出降。楚昭王让蔡国迁移到长江、汝水之间就班师。前491年夏季,楚国攻下夷虎,开始策划向北方扩张。
楚惠王九年(公元前480年)夏天,楚惠王派子西、子期攻打吴国。
楚惠王十一年(公元前478年),楚惠王因白公胜之乱时,陈国侵袭楚国,便派子西之子公孙朝率军夺取陈国的麦子。陈国人抵抗战败,公孙朝于是包围陈国。同年七月初八日,公孙朝之军杀死陈国国君陈公,灭亡陈国,并以陈地设置为县。
楚惠王十二年(公元前477年),巴人攻打楚国,包围楚国的地。同年三月,楚国将领公孙宁、吴由于、固在地击败巴军。
楚惠王十三年(公元前476年)春天,越国为迷惑吴国,而出兵攻打楚国。同年夏天,楚惠王派公子庆、公孙宽率军追击越军,追至冥地时没有赶上越军,于是退兵回师。同年秋天,楚惠王为报复越国,派叶公沈诸梁率军攻打东夷,三夷百姓与楚国在敖地结盟,楚国的势力发展到东海,之后楚国不断向淮海一带扩张。当时吴国逐渐强大起来,欺辱齐国、晋国,攻打楚国。
而这也许算得上是在春秋末期,楚国最后的向外扩展的时期。
…………………………………………分割线………………………………………………
而从这些情况来看,中华文明在早期,同样是一步步的对外开拓的战争史。
这也就是说,中国对外开拓的步伐,事实上不仅仅限于汉唐,而是在更早期,中华文明就向外不断的进行普及甚至是有着越来越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