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时英不满。
    “反正上船容易下船就难了”
    ,林鸿文笑眯眯地说。
    徐卿之知道林鸿文说这些是为了宽慰他,自己囊中羞涩,别人不知道,林鸿文却是知道的,如此一来,别人也就不好说什么了。
    林鸿文见他不语,跟周时英说,“行,这事儿就这么定了。”
    周时英看着徐卿之乐,“他就这样,你别嫌弃。”
    “挑拨谁呢?”
    林鸿文贫嘴道,“卿之不是那样人。”
    “行了行了”
    ,周时英拿了张单子给林鸿文,“你瞧瞧,这上面写的是打算在中国大街那边要卖的东西。”
    林鸿文扫了一眼说,“正和我心意,那边都是洋人,卖洋货咱们累死也卖不过人家。
    但丝绸茶叶瓷器这些玩意儿,那条街上咱们怕是独一份。”
    林鸿文把单子递给徐卿之,“卿之你看看,可有什么要补充的?”
    徐卿之看了看说,“现在还不好说,我得去那边瞧瞧才能做判断。”
    之后的几个月,林鸿文一直跟着徐卿之在布行和中国大街两头折腾。
    眼睁睁地看着中国大街渐渐地变了样子,到处都是写着洋文的牌子,虽然还有很多还在施工,但很多尖顶的、圆顶的建筑都已经盖好。
    各种颜色的墙壁,富丽的装饰和雕刻,让人仿佛置身异国他乡。
    这条叫中国大街的街道,唯独没有的,就是那些红砖绿瓦,雕栏玉砌的中国建筑。
    商行虽然还没有开业,但徐卿之已经将整条街上的洋人认识得差不多了。
    林鸿文天天跟着他,也混了个脸熟。
    与洋人打交道并不轻松,有些不会讲英文,或者英文说得南腔北调,徐卿之只能与他们连说带比划。
    有些还傲慢得很,根本就瞧不起中国人。
    所有人中,徐卿之最喜欢和犹太人、还有一个叫文森的美国人打交道。
    林鸿文问他原因,他说,“他们只讲利益,不讲其他,只要有利可图,就是好伙伴。”
    入夏之前,商行终于完工了。
    淡黄色墙体,墨绿色圆顶,窗口有好看的石膏花做装饰。
    周时英曾经说过这是几家商行合资盖的,其中他们商行是最穷的,所以钱是朝隔壁美国商行的文森借的,约定分五年还清。
    周时英让林鸿文起名,林鸿文想了想说,“书上说用众人之力,则无不胜也,咱们就叫……合众商行吧。”
    “合众人之力?”
    周时英说,“很好。”
    林鸿文看了看徐卿之,徐卿之也说好,他又看向何穆,何穆说,“我不懂这些,只是听着这意头不错。”
    说完便在店里转来转去,看什么都新鲜,螺旋楼梯让他上上下下跑了好几遍。
    店里的布置是由徐卿之一手包办的,与周围其他洋行相比,多了些中国韵味。
    暗红色的桃木地板,墙壁上的彩画,雕花的大门,门口挂着的灯笼,都成了这条街上独树一帜的存在。
    货品的摆放是按洋行的规矩来的,各种样品摆成各种花样,可供客人们随意触摸。
    何穆站在由各色丝绸样板拼成的圆盘前,忍不住的伸手摸了摸。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