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船一路行驶,天黑码头停泊,天亮再次出发。
    不论是船家、船工,还是客船上的旅客都风餐露宿、忍饥挨饿,非常辛苦。
    这一日,船到焕古镇,天色逐渐变黑,乌云密布,大雨即将来临。
    船家告诉众旅客赶快上岸找客栈投宿,今夜恐有暴雨,船要码头停泊了。
    船刚停稳,旅客刚走上焕古码头,一艘大船也慢慢停泊在码头上,从大船上下来近百号红衣人。
    这些红衣人头戴红色斗笠,手里都拿着一把红雨伞。
    张莲英马上被师妹们拉住,师妹们低声惊呼道:“原来和大都出现的红衣人一模一样。”
    从外表看这些红衣人,不能判断是男是女。
    张莲英们这艘客船上数十位乘客走在前面,红衣人们的队伍与他们相距不足300多米。
    走进焕古镇街道,街道呈东西走向,在宽不过五米的街道两旁,几十家各种各样的店铺都在开门营业。
    看到一大批船客,店家和店小二纷纷走出店门招呼客人。
    有卖浆水面的,有卖两掺面,有卖铁锅米饭的,有招呼住店的,有吆喝卖当地土特产的,还有几家茶吧也在门口招客等。
    张莲英和师妹们决定品赏当地特色名吃两掺面,就走进一家周记两掺面馆。
    林正等三人进了隔壁一家蒸面馆用餐。
    店老板看到这么多人进了自己的店,非常高兴,忙着招呼大家坐下,并给每位客人倒上一碗热乎乎的面汤。
    飞雪儿问:“店家,两掺面如何做成,有啥特色?”
    店老板操着阴阳顿挫的声音说:“两餐面是金州名吃,从唐朝时就流传下来,当然现在我们这里被称为散州了。
    两掺面是用本地产优质冬小麦在石磨上磨的面粉和本地产豌豆磨的粉,两者按比例搭配揉好,纯手工擀制而成,配合本地农家浆水菜、大蒜、韭菜、青椒等,吃起来爽口、滑溜、美味,很受当地人和南来北往的客商喜欢。”
    飞雪儿又问:“蒸面与这有何不同?”
    店老板笑着说:“你一定是外地人,蒸面和两掺面区别大了。
    虽然这两种都是我们当地名吃,但蒸面是用面粉搅成糊状,在蒸笼内蒸制而成,配以油泼辣椒、醋汁等,吃起来也别有一番风味。”
    张莲英说:“这蒸面和我们汉中当地的米皮有些相似,只不过是用面粉和米浆原料的区别。”
    店老板说:“汉中,我去过,那里比这好多了,米皮也比蒸面好吃。”
    大家哈哈大笑。
    不多时,热气腾腾的两掺面被陆续端上桌,大家迫不及待刚要动筷子,只见街上有人喊:“不得了了,杀人了。”
    大家非常吃惊,纷纷走出店外观看。
    店家和店小二也放下手头生意,跑上街探看。
    原来,这里地处秦岭深山中,虽然每天来往客商不绝,但都太平无事,听说有事发生,大家宁愿赶十里八里路也要探查个究竟,这就是山里人的洋相(当地人称呼),实则就是好奇罢了。
    街道上片刻间已围满了人,离两掺面馆不远的地方,十几位红衣人倒在地上,几十位红衣人手拿红雨伞,如临大敌,呈圆形队伍向周围警戒。
    但奇怪的是,红衣人的周围并没有对手,围观的群众离他们都有些距离。
    地上也没有血迹,倒在地上的红衣人没有一点声音,看来都已经气绝身亡了。
    七师妹和八师妹说:“这些红衣人,个个武功高强,在大都连官兵都怕他们。
    没想到在这吃了亏。”
    大家议论纷纷,红衣人们没有顾及倒在地下的同伴,而是队伍呈椭圆形向前方慢慢移动。
    前方围观的群众见红衣人走近,纷纷四散,躲进街道两旁的店里张望。
    张莲英们见红衣人的队伍向这边赶来,也和其他人一样慢慢退进店里。
    红衣人没有一个啃声的,他们经过两掺面馆,继续向前移动,围观的人群也跟在后面移动。
    在一家鸿运客栈门前,红衣人倒退着一一进了客栈,客栈大门也很快被关闭,围观的群众再也看不到什么,等了片刻,都只好离开,又围在倒在地上的红衣人旁观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