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第二天一大早就起来了,给李孝存打了个电话说明了情况,从大前门的瑞蚨祥开始,就开始忙活,无他,今天夏初要去拜访自己师父——赵山北。
赵山北是地道的老北京人,往上数三辈,那也都是北京血统的老人。老辈儿也曾显贵过,也有人参加过那场红色战争,70年代,赵老爷子拜了民间艺术大师,学了一手中国大鼓,80年代接触架子鼓,自费进修了5年,这鼓一打就是一辈子,用自己一辈子的从艺人生成就了中国一代鼓王。
一大批徒弟,放在现在的音乐圈,个顶个都是能叫的上号的大拿级人物,就算弃了这鼓的,也算是在音乐圈里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
夏初来北京那年,机缘巧合认识了赵颂,也因此解释了老爷子赵山北,可能夏初对于音乐的天分以及孜孜不倦的追求感动了老爷子,当时已经闭门不再收徒的赵老爷子收了夏初做了关门弟子,一教就是4年,如果说夏初最尊敬的人,除了自己老父老母,就非赵老爷子莫属了。
似赵老爷子这种老派人物,对于收徒是很看重的。现在人叫师傅,而对赵老爷子那一辈儿的人来说,叫师父。师徒父子可不是挂在嘴上的一句话,而且夏初还是个老幺,赵老爷子对夏初的疼爱,用赵颂的话说,爸,夏初才是您孙子吧?
夏初这一早忙活的也不是别的,就是四大件,夏初算不上北京人,对北京了解不透彻,但是对这个“瑞蚨祥的衣服,内联升的鞋,张一元的茶叶,全聚德的烤鸭”还是了解的。
夏初难得上次门,自然得置办四大件,大礼上门,虽然是个形式,但是也能哄老爷子乐呵乐呵。
虽然这四大件大几千块钱,如果不是音乐节出场费用到账,夏初都未必买得起。但是既然叫声师父,这个钱自然不能省,不再贵贱,老爷子喜欢,这就是份心意。
赵颂在圈子的名声自不必说,谁说起都得竖个大拇指,但每次见到赵老爷子,老爷子必然不给个好脸色,用老爷子给赵颂的评价“小四儿混了半辈子,除了这个局气(仗义)还有点北京爷们的风范,老辈儿人给咱留下的传统,丢了个底儿掉”
人老了,就免不了固执,对年轻时候的东西,老辈儿传下来的东西就愈加珍视。
看不惯的人管这叫守旧,赵老爷子管这叫做“根”,树无根必死,人无根浮躁。
夏初屁颠屁颠开着赵颂的大吉普,还没进胡同,就见了老爷子穿着个白布褂子溜溜达达提溜着个鸟笼子从胡同里走出来。
路上碰见同样白发苍苍的老伙计,还不忘打招呼:“起了您内?”
“起了。”
“吃了吗您?”
“今儿清儿早有点赶罗,还没呢。”
“那您儿快吃点,都老家雀儿了(对上岁数人的戏谑),一顿不吃走道都拌蒜。”
“这就去咧。”
“得嘞,那您快溜儿去吧,晚上没事来家儿吃馅(吃饺子)。”
“好咧,我留点肚儿,正好前天小崽儿(指他儿子)给打了2斤老散(散白)。”
“成啊,定了啊。”
“得嘞,一准儿到!”
夏初拎着东西,往前一凑,一鞠躬,“师父,给您请安。”
老爷子脸一板,倒不是给夏初耍脸色,老辈讲话,这叫威严。
“来了啊,小七儿。”夏初上面有六个师哥。
“嗳,来了。”夏初笑呵呵的凑过去,给师父鸟笼子接过来。
赵老爷子漏出点笑意,“走吧,晌午(中午)再溜它,咱家儿去。”
“嗳,好嘞。”夏初答应着。
进了赵老爷子的大院,如烟就是两面鼓,一侧是三面中国大鼓,一侧是一副架子鼓。
老爷子每天都得打一气,用老爷子的话说,一天不打就手生,就摸不准这鼓的脾气。
六十多岁奔七十走的老人了,牙齿虽然不全了,但是精神矍铄...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