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第四十五章
张氏说这番话时,史氏一直没有说什么。
她有两个儿子,两个儿子又给她生了四个孙子。
贾家这一代,说一句子孙兴盛也不为过。
当初二儿子没有爵位,她就担心二儿子一家,将来要如何在这京城里立足。
待到夫君去后,上了遗折为二儿子求了个官身。
史氏一直担着的心,这才算放了下来。
当初二儿子也是进过考场的。
回来的时候,脸色不好,她当初也没多问。
哪里想到考场是那么个情形呢。
唉,想他们荣国府,估计就算是马棚子都比号舍强上许多吧。
委屈老二了。
不过那些都是过去的事情了,现在她要心疼的是她既将要步入后尘的孙子们。
刚刚老二媳妇说的那个捐官的话,她其实也在心中想到了。
可正如老大媳妇说的,想要真正地站在朝堂上,福阴子孙后代,就要鱼跃龙门走上这一遭。
不然,总是要低人一头的。
科举,就是一块试金石,就算是你再是学富五车,胸有丘壑。
没有参加过科举,就不会被人认可。
其实,就算是现在,她也明白。
荣国府,或者说是贾家,是真的不复当初的荣光了。
想要恢复当初的荣耀,就要让子孙上进。
赦儿,政儿这一代却是不行了。
赦儿好武。
袭爵后连场战事都没有。
而政儿,那就更不用想了,自他父亲孝期一过,便去了工部。
至今仍是工部的五品员外郎。
而宁府的敬哥,到是在丙辰年的春闱时,中了进士。
可,唉,不提也罢。
也不知道那府的人是怎么想的,好好的哥儿都读到了进士了,竟然是生生去当了道士。
唉,这进士要是能让,让给她的政儿多好。
可怜她的政儿,七死八活的考了好几年,出了考场,除了得着一场大病,竟是什么也没怎么得着。
再让他去考,自己这个做娘的,又怎么忍心。
也许老爷也是明白的,不然也不会在临终时,为政儿祈一份前程了。
再说起捐官的事情,本朝捐官,最高能捐个五品。
这还是没有实权的。
从没有实权的五品捐官转到实权的官,也不过是六七品,还却是还需要每三年官员考评时,想办法才能做到。
再一来,毕竟不是正经科举出来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