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乔那之比
    大院为全封闭式的城堡式建筑群,占地10642平方米,建筑面积4175平方米,分6个大院,20个小院,313间房屋。
    大院三面临街,不与周围民居相连。
    外围是封闭的砖墙,高10米有余,上层是女墙式的垛口,还有更楼,眺阁点缀其间,显得气势宏伟,威严高大。
    大门坐西朝东,上有高大的顶楼,中间城门洞式的门道,大门对面是砖雕百寿图照壁。
    大门以里,是一条石铺的东西走向的甬道,甬道两侧靠墙有护墙围台,甬道尽头是祖先祠堂,与大门遥遥相对,为庙堂式结构。
    北面三个大院,都是芜廊出檐大门,暗棂暗柱,三大开间,车轿出入绰绰有余,门外侧有栓马柱和上马石,从东往西数,依次为老院,西北院,书房院。
    布所有院落都是正偏结构,正院主人居住,偏院则是客房佣人住室及灶房。
    在建筑上偏院较为低矮,房顶结构也大不相同,正院都为瓦房出檐,偏院则为方砖铺顶的平房,既表现了伦理上的尊卑有序,又显示了建筑上层次感。
    大院有主楼四座,门楼,更楼,眺阁六座。
    各院房顶有走道相通,便于夜间巡更护院。
    综观全院布局严谨,设计精巧,俯视成“喜喜”
    字形,建筑考究,砖瓦磨合,精工细做,斗拱飞檐,彩饰金装,砖石木雕,工艺精湛,充分显示了中国劳动人民高超的建筑工艺水平,被专家学者誉之为:“北方民居建筑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因此素有“皇家有故宫,民宅看乔家”
    之说,名扬三晋,誉满海内外。
    大院有主楼四座,门楼、更楼、眺阁六座。
    各院房顶上有走道相通,用于巡更护院。
    纵观全院,从外面看,威严高大,整齐端庄;进院里看,富丽堂皇,井然有序,显示了中国北方封建大家庭的居住格调。
    整个大院,布局严谨,建筑考究,规范而有变化,不但有整体美感,而且在局部建筑上各有特色,即使是房顶上的140余个烟囱也都各有特异。
    全院亭台楼阁,雕梁画栋,堆金立粉,完全显示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高超的建筑艺术水平,确实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大院始建于清乾隆二十年,以后有两次扩建,一次增修。
    第一次扩建约在清同治年间,由乔致庸主持,第二次扩建为光绪中、晚期,由乔景仪、乔最俨经手;最后一次增修是在民国十年后,由乔映霞、乔映奎分别完成。
    从始建到最后建成现在的格局,中间经过近两个世纪。
    虽然时间跨度很大,但后来的扩建和增修都能按原先的构思进行,使整个大院风格一致,浑然一体。
    乔家大院依照传统的叫法,北面三个大院,从东往西依次叫老院、西北院、书房院。
    南面三个大院依次为东南院、西南院、新院。
    南北六个大院的称谓,表现了乔家大院中各个院落的建筑顺序。
    清乾隆年间,现乔家大院坐落的地方
    ,一部分正好是乔家堡村的大街与小巷交叉的十字口。
    乔全美和他的两个兄长分家后,买下了十字口东北角的几处宅地,起建楼房。
    主楼为硬山顶砖瓦房,砖木结构,有窗棂而无门户,在室内筑楼梯上楼。
    特点是墙壁厚,窗户小,坚实牢固,为里五外三院。
    主楼的东面是原先的宅院,也进行了翻修,作为偏院。
    还把偏院中的二进门改建为书塾,这是乔家大院最早的院落,也就是老院。
    传说偏院外原来有个五道祠,祠前有两株槐树,长的奇离古怪,人们称为“神树”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