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来了。
    李珞没有看陶唐,也没有看班子的其他成员。
    他知道现在大家的目光都盯着自己。
    李珞慢吞吞地打开了笔记本,“陶总,营销部的报告我看了,意识到一些问题,所以没让他们直接报你。
    未及时上报的责任在我。
    有什么问题呢?就报告的内容而言,营销部说的都是事实,并无任何的隐瞒。
    订单份额在下降是不容回避的事实,主要的原因是我们经营的几个主要市场都不景气。
    这个情况,我想除了陶总,在座的大家都是清楚的。
    问题在哪儿呢?我认为就是营销部的主观努力不够。
    我已经批评了他们,在目前情况下,更需要拿出拼命的劲头来。
    陶总,您看是不是这样,另外抽个时间,让我详细给你汇报下营销存在的问题?”
    李珞的态度令刘书林感到意外。
    他以为这次会议上李珞会据理力争,就像以前一样。
    但李珞竟然退缩了,而且把主观努力不够的帽子扣在了自己头上。
    “也好。
    那么,能不能对全年收入指标做个基本的判断?”
    陶唐道。
    “75~80。
    不会超过80。”
    “那就是说,收入指标最少要差40个亿。
    是吧?”
    “没错。”
    “那么,韩总,以李副总判断的全年规模为基础,主要财务指标呢?哪些可以完成?哪些肯定完不成了?”
    “基本上都完不成了。”
    有些大舌头的总会计师韩志勇含混道,“假如有100个亿的规模,我可以保证利润、EVA等指标,劳产率和增加值也可以争取完成,但80个亿的规模就一切免谈了。”
    他一直受到李珞的挤压,终于有个反击的机会,自然不会放过。
    “明白了。
    同志们,且不说指标完不成会影响我们在座每个人多少薪水,关键是公司两三万员工的生活如何保障。
    再进一步说,是公司如何生存下去。
    这不是说大话,而是冷酷的现实。
    说一句大实话吧,组织上把我们放在现在的位子上,是要我们解决问题的,不能仅仅提出问题。
    我认为在产品结构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前,规模是决定我们生存的关键因素。
    对于我这个判断,大家同意吗?”
    “我完全同意陶总的判断。
    相关指标是建立在120亿规模上的。
    相差四十亿,帐是没法子做的。”
    韩志勇立即响应。
    “陶总,我必须说明,120亿的年初目标我是不同意的,这有据可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