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健跟洛夫人以及张行交待一些事情,匆忙回东王府,宫里传召他入宫的人也刚到。
    这并非女皇单独的召对,而是一次例行召对。
    凡是朝廷有大事发生,女皇会例行将在洛阳城周边的王公大臣召到皇宫商量事情,而韩健作为东王,也在传召之列。
    韩健奉诏进宫,直接进烨安阁,此事烨安阁内的大臣不少。
    枢密院和兵部的人占多数,而这些人中,韩健瞅了眼只看到一个熟人,这人跟他还有些“私怨”
    ,是东武卫大将军孙少谦,也就是被林小云杀死的孙保的父亲。
    十二卫将军隶属于枢密院,如今鲜卑人南下,京城防务紧要,在洛阳城的十二卫将军也要到皇宫,听候调遣。
    女皇端坐在龙案之后,韩健到时并不起眼,韩健进来,枢密院大臣的奏报仍旧在继续中。
    韩健听了一耳朵,枢密院大臣主要在说魏朝黄河以北,河北等地各司各路的防御情况,哪里有谁驻守,地方守备军队和团练有多少人马。
    以韩健听的情况来看,朝廷想要以黄河以北地方兵马来阻碍“鲜卑骑兵”
    ,近乎是不可能做到的事。
    韩健也很清楚,这些所谓的鲜卑骑兵,其实也就是北王的兵马,北王在谋反之前必然做了很多准备,河北各路的地方官肯定有被其收买的,在北王兵马声势浩荡地南下威震之下,河北地方军队也难以形成有效的阻击。
    魏朝的军队,有作战能力的只有四大王的兵马,而其中以北王的兵马最精良,不但是武器精良,同样作战经验丰富,朝廷军名义上是兵马充裕,但大多都是没有经历过实战的地方武装,就算是汇集起来,也根本斗不过北王。
    韩健得到“鲜卑人南侵”
    消息跟朝廷近乎是同时。
    同时洛夫人的人也证实了南下的斥候,并非是鲜卑人斥候,而是北王的斥候,那也就是说。
    此番南下的兵马已经是北王兵马无疑。
    这个消息要比朝廷目前掌握的消息要更加准确,韩健听枢密院大臣的奏报,其自始至终都在说鲜卑人如何如何,对北王一提,也是说让北王的兵马断后,就好像枢密院的人根本不知道是北王谋反一般。
    连韩健都能轻易想到的事,枢密院这些在朝廷浸淫了十几年甚至是几十年的官员会没有怀疑?他们只是不敢捅破那层窗户纸。
    只要这层窗户纸一破,也就代表着朝廷要跟北王开战,也将意味着魏朝将会陷入内乱之中。
    如今魏朝之外可算是众敌环伺,内部的情况也不太安稳。
    这时候北王谋反也算是一个契机,朝廷不可能同时把西王、东王和南王的兵马召集过来勤王,因为这些兵马还要抵御其他外敌。
    韩健听着枢密院的人奏报着,心中却在想现下到底延宁郡王跑哪去了?延宁郡王刚负责护送钱粮北上,因为押送的是辎重。
    走的会很慢,算算日子不可能到北王地界。
    韩健想,难道延宁郡王就地把钱粮送给北王,直接投奔北王当北王的“忠臣”
    去了?韩健觉得事情不会那么简单。
    韩健觉得出,延宁郡王是有野心的,而且智计很深,就算他之前可能帮北王在京城中筹集过钱粮。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