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笔下文学 www.bxwx520.cc,最快更新出道入释最新章节!

    且说自2o13年1o月7日,熊清浦决定闭关后,就将俗事全交给了释清福。WwW、qВ⑤。coM//

    反正释清福处于菩萨境界,就得实行“佛道无上誓愿成,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斩,法门无量誓愿学”四大愿。

    而且,得勇猛精进,这与积极入世的儒家教义也共同。对于释清福而言,入世就是修行。

    但是,自1o月23日,熊清浦闭关后,释清福就没了肉身。由于释清福做人时间不太长,成为菩萨时间更短,没有肉身感觉极不习惯。

    虽然现在释清福已经有效可以收敛金身,不会到哪里都如同人心小太阳那样拉风;

    虽然金身可以变得看起来与常人肉身无异,但是毕竟不是肉身,他总感觉有些不自在。

    而且他现在菩萨境界已经稳固,向上成佛遥遥无期,对于修炼已经不再迫切了。

    他一下子好像没有了目标,反而因为处于俗世之中,对俗世的凡人生活有些羡慕起来。

    所谓入乡随俗,这毕竟是凡间,不是极乐世界。没有肉身,他看人往往会不由自主地看到对方的内心还有五脏六腑、骨骼。

    看外界的山水树木等美景往往也会不由自主地看到构成这些景物的粒子。

    如此种种,搞得他觉得很无趣,很郁闷。禅宗有三重境界,第一重,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第二重,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第三重,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以释清福的理解,第一重就是普通人的境界。到了第二重,空性见修成,直观的表现和功用就是如同他现在的金身一样,如同x光一样,透视一切。

    但是,没有了外在的虽说是空性的色相,一切都显得如此丑陋和单调。

    虽然以他的菩萨境界可以不动于心,但毕竟谁的是爱美的,谁愿意整天对着丑恶环境啊?君不见阿弥陀佛也将极乐世界建得那样美轮美奂的?

    而第三重境界,就是进入般若波罗密多境界后,就会感觉“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表面上看,好像是与第一重境界一样,其实已经升华到了返璞归真,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了。

    到了那个境界,一眼望去,周遭一切与凡人所见无异。但只要有需要,就可见到“色”中所含的“空”,即构成万物的粒子、规则、形式等。

    比如,他如果在这种境界下,看周遭的世界就可以像凡人一样看到各种美景。不过,只要有需要,就可以如同x光一样扫描到其内部结构、微粒。

    而且,佛教将色界的各种名色划分为可察色,不可察色,极微色,极迥色四种。

    可察色就是凡人感官可察觉的事物,比如山水、动物、植物等等;不可察色就是凡人感官觉察不到的事物,比如精神体、意识世界;

    极微色就是凡人需要高倍显微镜才能看到的分子、原子等;极迥色则是凡人需要用高倍望远镜才能观测到的事物,比如银河系、河外星系等。

    到达第三重境界后,不但可以像普通人一样看到一般的景色,而且只要需要,就可以同时具备透视眼、高倍显微镜、高倍望远镜的功能,看到凡人无法看到的东西。

    而这只是眼识这一种识的妙用。其余的耳识、鼻识、身识、舌识也可类比。

    佛经云:“六七因上转,五八果上圆。”就是说第六识、第七识在因地上就转依了,而前五识和第八识只有到了证到佛果才能转识成智,才能圆满。

    释清福现在是八地菩萨境界,相对于佛果,仍是属于因地阶段,因此对于前五识和第八识还不能完全转依。

    所以,他才会有这种小小的烦恼。虽然释清福只要注意保持深度禅定,就不会有这种烦恼。

    但正如《心经》所言,连观自在菩萨也要行“深”度的“般若波罗密多”境界,才能“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但是谁没事时时保持深度禅定状态啊?

    其实若是他处在之前的修行阶段,自然这种境界最利于他看破红尘,让他不贪著世间一切,一心求道。

    若是他是一个饱经风霜、看透世事的老和尚,对于这种境界也会欣喜异常。

    但是,他修佛其实靠了好多奇遇,进展太快,对于红尘并没有彻底勘破。

    如同天上一些天仙、罗汉、菩萨一样,因为自己的境界一般不会退转了,往上又遥遥无期,自然开始贪恋红尘起来。

    所以像七仙女一样,想下凡嫁人,像济公一样,想游戏人间。其实这种严格说来,也没有什么错,修行本就为了求个自在、脱。

    当初脱离红尘、严守各种清规戒律,道德规范,是为了更好地追求大道,但既然得道了,如同乘着竹筏过了彼岸,竹筏自然可以舍弃了。

    而避世、戒律、德行就是这种“竹筏”。《金刚经》专门开示,不应取法,也不应取非法。如来说佛法,即非佛法,是名佛法。

    佛祖为佛弟子定的各种戒律只是为了让弟子到达彼岸,并不应成为僵死的教条,应当得鱼忘筌。

    老子在《道德经》中也讲过:(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意思是所谓德,应当是唯道是从。没有体悟到道的真境,没有得道,失道而后德,才需要人们重德、修德、守德。

    失德而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人们没有得道,没有悟到道,才必须讲究德心、德性、德行的修持。

    修德万日,就...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