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蝉,又叫知了,是昆虫王国里著名的歌手。炎夏季节,它爬在树上,一边吮吸着植物的汁液,一边放声歌唱。其实,蝉算不上“歌星”,充其量只是个“乐手”。
人歌唱时,从肺里排出空气,通过喉部引起声带振动,从而发出声音。由于口腔的增大和缩小,产生高低不同的音调。蝉没有声带,但雄蝉的腹部两侧,各生着一对天然的“乐器”:在两个小孔穴的上面,有一块薄薄的盖片,孔穴内有两片褶膜,是音响以及通风管。当雄蝉“歌唱”时,它利用肌肉使鼓膜颤动,发出的颤音在褶膜里扩大,然后从音响音量就变大了。由于孔穴上的盖片能自由调节,发出的音调就高低不一了。
雄蝉“歌唱”既是求偶的表示,也是向同类发出的警告。当雄蝉鸣叫片刻后,雌蝉被招引到同一树枝上停歇,并渐渐地移近,然后进行交配。若雄蝉被捕捉后,它还会发出紧急而响亮的鸣叫声,其意思是:我已被逮捕了,你们赶快逃跑吧!附近的同伴们听到声音后,就会立即振翅高飞,远走他乡。
雌蝉身上没有音响“设备”,是名副其实的哑巴。交尾后,它爬到柳树或桑树的树枝上,用那锯齿似的产卵器刺入嫩皮层,将卵产在里面,边产边刺,直至产完卵为止。雌蝉产完卵后,即刻死去。蝉的幼虫栖于土中,吸食树根的汁液。因此,蝉是一种园林害虫。
知识点:声带、褶膜、音调、报警
为什么动物只长一个脑袋
为什么动物只长了一个脑袋呢?头脑是一个用来主宰以及发号施令的机能,假如每个机体和每个系统都拥有两个“总司令”,这样的话整个机体与系统将会变得乱七八糟。
生物学家利用水螅做了一个实验。这是一种圆筒形的动物,有一种魔术一样的再生的能力。你将它切成几个小段,每一个小段都可以长成一个小水螅。科学家将两个水螅结合在一起——将从甲体上切下来的水螅“头”,转移到乙体的上面去,最终甲体水螅的脑袋失去了头的形状,转变成平时的肌体。科学家们认为,这些是因为乙体头部细胞每时每刻都在向体内及其他地方分泌一些生化的物质,阻止别的细胞变化成水螅的头。科学家则设法阻止这样的生化物质的传播,这样从别的水螅身体上移植过来的脑袋就复活了:出现了双头水螅。
结论是,头是动物器官中高度分化的一样产物。每种动物只长一个头,这是体内生理活动的要素,并且也是适应环境的一个结果。
知识点:主宰、发号施令、机体、系统、生化物质
为什么大象的耳朵那么大
在动物园或森林里看见过大象的小朋友都知道,大象是一个庞然大物,它有着长长的鼻子,粗大如柱的四条腿,如墙壁般的躯干,特别是那双可爱的大耳朵,一晃一晃地摆动,柔柔的,好惹人喜爱。可是小朋友是否知道大象的耳朵为什么这么粗大吗?
细心观察的小朋友也许会发现,生活在寒冷地区的哺乳动物的个体比温暖地区或热带地区的要大些。而个体愈(yù)大,表面积与体积的比值就愈小,与环境热交换的体表亦相对地小,即在单位时间内获得或失去热量比较少。哺乳类在生理上有着调节体温的能力,它们的体温通常(虽然并非总是)较周围的温度(气温)高,但它们能在很大的范围内调节热量的产生和消耗过程。如果太冷,它能以增加肌肉的活动(运动或颤抖)来增加热量的产生和减少热量的散失(增加绝热)。像北极狐的耳朵很小,其作用是减少体热的散失,从而增强抗寒能力。在热带地区的动物,如大象、直角羚羊、骆驼等,有若干的适应以应付酷热及脱水作用。大象有光泽的苍白颜色,可以反射直射的阳光,而毛皮本身又是极好的热绝缘,使热与之隔离。大象的耳朵富有毛细血管网,以此作为热量的“窗口”,通过那里的血液热量可以流入或传出。非洲雄象,它的耳朵有2米长,1.5米宽,当前后扇动时加速热量的消失。血液在循环经过时可能会冷却5℃左右。所以,大象的耳朵很大就是为了适应酷热的生活环境。
热带地区的许多哺乳类的大耳朵有着相似的功能,可用作散热的辐射器,如美洲西南部的长耳大野兔。
知识点:大耳、比值、适应、散热
为什么大熊猫有“国宝”之称
大熊猫是深得世界人民喜爱的珍奇动物。新中国成立后,大熊猫曾被作为国礼送给许多国家。我们能在动物园里见到大熊猫,它们憨态可掬,黑白分明的毛色十分讨人喜欢,而且经过训练,它们还会骑自行车、吃西餐、投篮球等,又聪明又可爱。
在动物学上,大熊猫属哺乳动物中的食肉目。它体形似熊,但头部宽而短,足底生毛。毛一般为白色,只是两个耳壳、眼圈、肩部、四肢为黑色。性情温和,喜欢独居,能游泳、爬树,多栖居在2000-4000米的高山上。
据考证,大熊猫在古代曾被称为貘(mò)、白豹、虞(yú)等。距今200多万年的更新世早期到100万年的更新世中晚期,大熊猫已经广泛地分布于我国南方,组成了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现在,该动物群的许多种类早已灭绝,而大熊猫却一直活下来,所以它也有“活化石”之称。
迄(qì)今为止,野生大熊猫只在我国的四川、陕西、甘肃部分地区的密林深山处。目前的大熊猫数量不超过1000只。它们以竹笋、嫩叶维生。可是竹子会定期开花,随即枯死,而且新的竹林从种子发芽开始需经过二三十年才能长成,这就导致大熊猫严重缺乏食物。加上大熊猫繁殖困难,根据科学统计,有78%的雌性大熊猫不孕,有90%的雄性大熊猫不育,这更给大熊猫的种群发展壮大带来了许多困难。长此以往,大熊猫将面临绝种的危险。所以我国把大熊猫视为“国宝”重点保护,并建立了四川卧龙自然保护区,对大熊猫进行特殊与精心的照顾、保护、研究。
科研人员在大熊猫的人工繁殖上做了长期努力,还考虑采用克隆技术增加大熊猫的数量,到时我们能看到更多这种可爱的动物。
知识点:珍奇动物、毛色
猫为什么爱吃鱼和老鼠
猫的胡须好比“雷达”的天线,是猫身上最灵敏的器官,特别在夜间,它能依靠胡须探知洞穴的大小,然后确定自己的身体能否通得过。
猫的耳朵能前后转动,可以灵活收集不同方向传来的声音。当猫躺在一处打盹(dǔn)时,总爱把耳朵贴在前肢的下方靠近地面。一旦有震动,猫立即会惊醒,因为地面传声比空气传声快得多。
谁都认为,猫的眼睛能明察秋毫。然而,在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它仍需要依靠胡须和耳朵来助“一臂之力”的。
猫的爪子非常锐利,当它捕捉老鼠时,爪子紧紧收缩,比铁钳(qián)还牢。猫的爪子中间有很厚的肉垫,行走起来悄无声息,便于对老鼠搞突然袭击。
“哪有猫儿不喜腥”,这是人们对猫饮食习性的公正评语,为此猫还获得了“馋(chán)猫”的外号呢。养猫的人家都有这样的经验,往往要把鱼呀等有腥味的东西放好,否则猫就会不客气地解馋了。
那么,猫为什么特别喜欢吃鱼和老鼠呢?原来,猫是在夜间活动的,其体内牛黄酸是提高夜间视力的必备物质。如果猫长期得不到这种物质的补充,夜视能力将会降低。而鱼和老鼠体内含有大量的牛黄酸,猫为获取其中的牛黄酸来补充营养,所以爱吃鱼和老鼠。
猫吃老鼠还有一个客观原因,因为猫是一种小型猫科动物,又是一种夜视能力较强的食肉性小兽,而鼠主要也在夜间活动,它们的个头又最适宜于猫捕捉,这样它们自然成了猫的美餐。
知识点:胡须、耳朵、眼睛、牛黄酸
夏天气温过高时,为什么狗总爱伸舌头
狗是哺乳动物的一种。在正常状态下,哺乳动物体温都是恒定的。当热量过多时,就通过其身体能降温的部位结构将热量散发,来维持体温的恒定。不然,就容易发病。人和多数动物的体温是通过身体表面的汗腺来调节的。热量过多时,就由汗腺分泌汗液散发到体外,从而降低体温。那么,狗也是通过体表汗腺来调节体温的吗?那就不一定了。
如果你留心观察的话,在闷热的夏天,你会看到狗总是张开嘴巴伸出舌头在喘(chuǎn)气,尤其在跑动后,喘气更加快。看它这样子,热得难受。可很奇怪,这时你去触摸它的身体,尽管热得“发烫(tàng)”,却没有汗珠,只是张嘴伸舌不停地在喘气。这是什么原因呢?生物学家发现,狗的汗腺不像人和多数哺乳动物那样在身体表面,而是在它的舌头上。狗张口伸舌喘气,目的是为了加速呼吸和排汗,通过水分蒸发,将体内多余热量散发出去来降低体温。即使不是在夏天,如果狗在狩猎或打架等剧烈运动后,同样会张开嘴,伸出舌头来散发热量。又如我们人体本身,尽管在凉爽或寒冷的天气里,只要你做大运动量的体育活动或体力劳动时,你将会全身冒汗,通过排汗散热,逐渐降低了体温。同样的道理,夏天天气过热时狗张嘴伸出舌头,就是为了排汗散热,保持一定的体温。
知识点:热量散发、汗腺、舌头
为什么青蛙在雨天叫声特别响
美国科学家曾做过一个实验,他们选取几只青蛙,称一下体重,放在干燥的容器内,既不给它们喝水,也不给它们吃食物。经过24小时后,再称一下体重,发现青蛙的重量减轻了三分之一。然后,将这些青蛙放入标有彩色同位素的水池里。不久,这些青蛙就恢复了体重。经解剖,在青蛙的胃及肠道中并没有发现带彩色标志的同位素。这说明青蛙不是靠嘴巴喝水,而是靠皮肤吸收水分的。实际上,青蛙体内90%的水分是通过皮肤获得的。
不仅如此,青蛙除了靠肺呼吸外,还要靠皮肤上的微血管来吸入空气中的氧气。
在阴雨天,气压较低,空气中水分较多,这对青蛙的皮肤呼吸和吸收水分非常有利。冬眠时青蛙消耗了大量体能,这时非常需要进行体能补充,而阴雨季节是昆虫大量繁殖的时候,当然也是青蛙捕捉昆虫的最好时机。加上春夏之交是青蛙的繁殖季节,那些“呱呱呱”叫声洪亮的都是雄性青蛙,这叫声是从口角旁一对咽喉两侧的外声囊发出的,实际上,这是雄蛙在呼唤雌蛙繁殖后代。凡此种种,都是青蛙在雨季显得特别活跃,叫声特别响亮的原因。
知识点:水分、皮肤、微血管、阴雨、繁殖
为什么猴子能够模仿人的动作
猴子长相惹人喜爱,并且还会模仿人类的动作。经过训练,它还可以帮助人们做好多的事情。
为什么猴子能够模仿人的动作,为人做“服务员”呢?
因为猴子是人类的近亲,在动物的分类上全都属于灵长目类。它有和一般动物不同的发达的大脑,它的进化程度和人的大脑比较接近。猴子的大脑,结构复杂而且完善,表面布满了固纹。大脑表面上的固纹越多,行为也就越复杂,记忆力和思维能力以及模仿性也就越强。人脑的重量占全身体的2%,而猴脑的重量则占体重的1.6%,这同样也说明了猴子是接近人类的一种非常聪明的动物。
此外,猴子的后肢要比前肢长,能够直立行走;五指之中的拇指比其他的四指长,能够与其他的四指相对而向。这一切也为它能模仿人的动作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知识点:模仿、大脑、后肢、五指
为什么鸟类没有牙齿
鸟类过着一种飞行生活,活动的强度较大,新陈代谢也快,每天需要耗费巨大的体能。所以为了满足这种需要,它一定要不断地努力找寻食物,尽快地加以吞食和消化。要不然的话,像爬行动物那样,经过细嚼慢咽来粉碎以及消化食物,这样入不敷出的问题一定会变得十分严重。
为了能够适应飞翔生活,鸟类就产生了一种新的寻找食物的方式。这样的取食方式的特点就是:没有牙,用锥形的嘴巴来啄食,将整粒或者是整块食物快速吞下,而后要将食物贮藏在那个发达的嗉囊当中。食物在嗉囊中经过软化后会逐步由砂囊磨碎它,再由消化系统的其余部分陆续地加以消化或吸收。这样的方式并不用牙齿以及与此有关的系统,可以大量地减轻体重。经过研究发现,鸟类和取食相关的骨骼重量,大概只占头骨总重的1/3。但其他的动物,相对应的骨骼的重量占头骨中总重量的2/3。鸟类不使用牙齿以后,会导致和取食有关的骨骼的退化,从而也大大减轻了头骨的总重量,所以更有利于飞行。况且这种砂囊磨碎的方法,即使是在鸟的飞行过程当中,也能够正常地进行。由此可见鸟类有砂囊却没有牙齿,恰恰是对于快速取食,以及快速消化的一种适应,是非常适应鸟类飞行的需要的。
知识点:飞翔、体重、砂囊
为什么鸟蛋的大小颜色形状各不一样
世界上最大的蛋是非洲隆鸟蛋,一只蛋约5千克重,但隆鸟已经灭绝了。世界上现存最大的蛋是非洲鸵鸟蛋,一只蛋有825-875克重。世界上最小的蛋,是南美洲的蜂鸟蛋,重约0.2克,只有一粒豌豆那么大。
鸟蛋不仅大小不一,而且形状各不相同。绝大多数鸟蛋在椭圆形的,跟鸡蛋的形状一样,一头大,一头小。这样,鸟蛋在窝内就能比较集中,占据的面积小,有利于鸟类孵化,万一发生滚动,也不会散失。海雀的蛋产在断崖绝壁上,一头大而圆钝,一头却比较尖削,当强劲的海风吹来时,它能像陀螺一样转动,可避免坠落到下面的崖壁上被击碎。
由于鸟的种类不同,蛋的颜色也各不相同。例如鸡、鸭和鹭类等,它们的蛋壳或是淡黄或地青色的;夜鹰类的蛋壳上都长有与大理石相似的花纹;大多数啄木鸟、翠鸟、猫头鹰、鸽子的蛋壳都是纯白色的。
鸟蛋的体积大小、形状和颜色等不同,是与鸟的体形、生存环境、繁殖后代等相适应的。例如鹬类、沙鸥及各种云雀,它们的蛋壳与附近沙地的地表颜色很相似,即使已发现了它们的卵巢并且就站在跟前,这时将视线转向远处看看别的东西,再低头去找这个巢和蛋,就得费神搜索一番才能找到呢!
知识点:鸟蛋、体形、生存环境、繁殖后代
为什么骆驼在沙漠中可以长时间不吃不喝
骆驼之所以能够生活在极端艰苦、极其贫瘠(jí)、极为干旱的荒原和沙漠,是因为它的身体有许多适应于沙漠生活的构造。
夏季沙漠里天气十分热,气温可高达40℃以上,地面沙石温度可达70℃,但骆驼却不怕烫,因为它的脚掌有肥厚而宽阔的肉垫(diàn)。它的头抬的很高,可以避免沙漠表面的热气熏蒸。它的眼睛有双垂眼睑,睫(jié)毛很长,鼻孔上生长着瓣膜,可以随时关闭以防止风沙的侵入。此外,它的耳朵眼儿中也生满了细长的毛,用以阻挡风沙的入侵。它的四肢细长而灵活,十分擅于长途奔走。它的牙齿、舌头、嘴唇都适于吃生长在沙漠中有刺和干粗的植物。它有一个或两个驼峰,里面贮藏着脂肪。当骆驼在沙漠里长时间行走,因缺乏食物时,脂肪可以转化为营养,维持生命活动,不会饿死。
骆驼作为沙漠中的一种运输工具,最重要一点是它能耐渴。这跟其脂肪在体内的分布和分解有关。骆驼体内的脂肪大部分集中在背部及其驼峰内。据推算,在峰内贮有约40千克脂肪,盛夏炎热季节太阳直射在背部,它的背可以起到隔热作用。骆驼的脂肪除隔热外还能在体内氧化过程中产生水分,每氧化100克脂肪可产生107克水,这有助于产生维持生命活动时所需的水。
骆驼体内对水储存具有特殊的本领。骆驼一旦遇到水源即尽量痛饮过饱,并迅速分散,通过循环作用至周身细胞备用。
另外骆驼的体温可随外界气候的改变而有所改变,从而减少水分的蒸发。白天当外界气温升高时骆驼体温不马上升高,也就是说不会出汗而散发水分。而当它的体温升高到40℃时才开始出汗。夜里沙漠中的气温急剧下降,骆驼的体温也下降到34℃。这样骆驼的体温可随气候的变化而扩大昼夜差距,减少出汗的时间,也减少了水分的散失。
因此,生活在沙漠地区的人民,因骆驼能够在沙漠中长途奔走,并能耐饥耐渴,善辨风向,把它作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运载工具。
知识点:结构、厚垫、眼睑、驼峰、脂肪、体温
为什么鸵鸟不会飞
鸟类大约有8600多种,其中只有少数种类不会飞。鸵鸟便是其中之一。
鸟儿会飞,是与它们的身体构造的特征密切相关的。
外部形态上看,鸟体型较小,体外披覆着羽毛,具有流线型的轮廓,这种体形能有效减少飞翔中的阻力。而鸵鸟体型很大,是现代地球上最大的鸟。雄鸟身高达2.75米,体重达75千克。如此庞大的身躯在空中飞翔是极其困难的,所遇到的空气阻力将大大超过那些轻盈的小鸟所受到的。
鸟的前肢变为翅膀,上生有羽毛,适于飞翔。尾部较长,适于飞翔时保持身体平衡或控制方向。而鸵鸟的翅膀非常退化,羽枝不能连成羽片,因此羽毛呈现出蓬松状态。尾巴又小又不灵活,不适于飞翔。
再从内部构造上看,鸵鸟的骨内没有贮存空气的空腔,这决定了它的骨头比一般飞翔的鸟类的骨头要重很多。鸵鸟脖子很长,头骨与脊椎骨没有愈合现象。最关键的是,它的胸骨扁平,没有龙骨突,因而不具备足以鼓翼飞行的发达的胸肌。
鸵鸟这些外部形态与内部构造特征表明它不适于飞翔。
鸵鸟不会飞,与它的生活环境却是相适应的。鸵鸟多生活在南半球的沙漠地带,分布于阿拉伯和非洲草原——沙漠区。吃的食物除植物外,就是一些在地上活动的小动物如鼠类、爬行类、昆虫等。长期适应这样的生活方式,它无需飞翔,而形成又长又粗壮的腿,善于在沙漠中奔跑,退化的双翅在顺风或拐弯时张升,能加大奔跑速度,控制奔跑方向,调节身体平衡。只有这样奔跑,鸵鸟才能在植物、动物稀少的沙漠地区找到较丰富的食物。
知识点:身体结构、翅膀退化、空腔、胸肌
为什么壁虎能“飞檐走壁”
壁虎,人们通常称它为蝎(xiē)虎、爬墙虎。它还有一个名字叫守宫。
壁虎体形较小,是夜间活动的动物,白天常常躲在屋角或石缝中一动不动。夏秋的夜晚,我们常能看见它在墙上、窗户上、屋檐下行走自如,专门捕食昆虫。它怎么能“飞檐走壁”呢?
过去人们认为壁虎的脚趾能分泌某种黏液,使它能粘在天花板、门窗等光滑的表面上。由于壁虎的趾端扩大,像个盘子,并盖有层片,所以又有人提出壁虎的脚像个吸盘,能使它紧紧地吸附于平滑的物体上。
直到运用电子显微镜,科学家才终于发现了其中的奥秘。壁虎的脚趾端扩大呈盘状,上有许多细微的由角质蛋白构成的刚毛,每平方毫米达150万根之多。每根刚毛上有许多像小钩子似的末端,和相对平滑的天花板、玻璃窗产生摩擦力,并且可以用布满细微的小钩状的刚毛的脚轻松地抓住这些物体表面极其细微的突起。所以壁虎这类动物才能攀援门窗,在天花板等处自由爬行。
除了非凡的爬墙本领之外,壁虎还拥有高超的逃生本领。当遭遇敌害时,它会飞快地爬行,移入缝隙、角落躲藏。当情况过分危急时,它会断掉自己的尾巴。尾巴离开身体后,神经还起作用,所以尾巴还能在地面上剧烈摆动,吸引敌害注意力,壁虎则趁机逃走。这种现象叫自弃,是一种重要的适应能力。壁虎尾巴自动折断是由于尾部肌肉收缩,使尾椎骨分离的结果。断尾的壁虎还能再生出新的尾巴来。
壁虎在我国分布很广,为常见动物。它灰白或暗灰带着暗色条纹的身体并不好看,可是它能消灭蚊子、苍蝇、蛾子等害虫,对人类有益。如果在黄昏以后,看见开始出来活动的壁虎时,不要去捕捉或扑打它。
知识点:壁虎、夜间活动、盘状、刚毛
为什么泥鳅、鳝鱼的身体
表面总是滑溜溜的
如果你曾经用手抓过泥鳅或鳝(shàn)鱼,就会发觉他们身上是黏黏的,而且滑不留手,好容易抓到手中,稍不注意又被它们溜走了。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因为泥鳅、鳝鱼等鱼类的身体外面的表皮层上,生有黏腺,能分泌黏液,所以全身才会那么光滑。
鱼身体表皮所分泌的黏液,对鱼的身体能起保护作用。它可以减低四周水的阻力,使鱼儿在水中能自由地穿梭往来。它还可以减小鱼儿在水中与礁石等坚硬物体碰撞时产生的摩擦力,身体不会因此受伤。另外,光滑的身体令人难以捉住,使鱼儿能快速逃生。
泥鳅和鳝鱼从表面上看,光光滑滑,不像其他鱼那样长有闪亮的鳞片。但是它们真的就没长鳞吗?不是的。在它们的表皮下面,布满了密密麻麻的鳞片。如果用显微镜,就能观察到。由于这些鳞片特别小,所以分泌的黏液格外多,只有这样才能保护它们的身体不受伤害。因此,泥鳅、鳝鱼的身上总是滑溜溜的。
事实上,普通鱼类表皮上也分泌黏液,而它们的鳞也是在这层分泌黏液的表皮下面的。有了黏液的保护,鳞片不会因外界的碰撞轻易脱落,从而起到了保护身体的作用。不过普通鱼的鳞大些,分泌的黏液比泥鳅、鳝鱼少许多,所以不像它们那么滑手。
知识点:黏腺、保护、鳞
蚕为什么最爱吃桑叶
大约距今1800万年以前,地球上就已经有桑树一类的植物了。桑树原来生长在湿热地带,是常绿植物,到了温带后,才慢慢变成落叶植物。桑树是高大的乔木,叶子长得又大又茂盛,地球上有许多昆虫寄生在桑树上生活,有的吃树根,有的吃树枝,有的吃树芽,有的吃叶片,蚕就是吃叶片的一种昆虫。
蚕生来一定吃桑叶吗?不一定,到现在为止,已经知道蚕能吃的食物很多,除桑叶外,还有柘叶、榆叶、无花果叶、蒿柳叶等。但是蚕最爱吃桑叶,这是因为蚕以桑叶为食物过日子的时间最多,由于子子孙孙一代又一代地繁殖在桑树上,逐渐地形成了最习惯于吃桑叶的特性,从而变成遗传性了。
有人把桑叶高温干馏后,得到了一种油状物。这种物质有挥发性,发出很像薄荷一类的气味,把它滴在纸上,在30厘米外的蚕也能嗅到。蚕嗅到这种气味以后,就会很快爬过来,可见这是蚕最熟悉的信号气息。
蚕是靠它的嗅觉和味觉器官来辨认桑叶气味的,如果破坏了这些嗅觉和味觉器官,它就无法辨别桑叶的气味,于是,它就不再挑挑剔剔,而能随便吃些其他植物的叶子了。
从近年来蚕的人工饲料研究的进展中,人们已基本查明了蚕成长所必需的营养物质种类及其最低需要量。这样,只要找到含有这几种营养物质的替代食物,蚕吃了以后,照样能健康地生长、发育和繁殖。
知识点:蚕、桑树、桑叶、气味
为什么蚂蚁不会迷路
小小的蚂蚁有一套杰出的认路本领,不容易迷路。科学家在研究蚂蚁时发现,它的视觉非常灵敏,不但陆地上的景致被用来认路,而且连天空中的景致也能被它们用来认路。有人做过这样的试验:趁着一队蚂蚁正在回巢的途中,用一个筒状的围屏把它们圈住,使它们不能看到周围的景致,只能看见天空,结果蚂蚁队伍还是按照准确路线行进。后来,试验者又用一块水平的横板,挡在回巢蚂蚁的上方,而且放得很低,使它们不能看见天空和周围的景致,这时,它们开始胡乱地爬行了。由此看来,太阳的位置和蓝天上反射下来的日光,对于蚂蚁来说,都是可以用来辨认回巢方向的。
除了依靠眼睛外,蚂蚁还能根据气味来认路。试验证明,有些蚂蚁在它们爬过的地面上留下一种气味,在归途中只要沿着这种气味,就不会误入歧途。在这种蚂蚁爬过的道路上,假若用手指横划一条线,破坏连续的气味,那么就会使它们发生短时间的迷乱。有的蚂蚁虽然不会在爬过的路面上留下什么特殊的气味,但是它们对于往返道路上的天然气味是很熟悉的,所以也不会迷路。
由于蚂蚁具有上述认路的本领,即使浓云密布,蓝天被遮挡的时候,或者地面上的气味被大动物踩踏破坏的时候,只要还保留一些可以利用的线索,它们仍旧会找回蚁巢,只不过多走些弯路而已。
知识点:蚂蚁、气味、视觉、环境
比目鱼的眼睛为什么会长在同一边
人们都熟悉比目鱼的那副怪相:它不像普通鱼的眼睛对称地生长在头部左右两侧,而是生在身体的同一侧。加之这种鱼身体特别扁,两边也不对称,所以过去有人往往误认为这种鱼是两条鱼紧贴在一起游泳和生活的。
其实,比目鱼与其他鱼一样,都是单独生活的。它的两只眼睛长到一边,是长期以来对环境逐渐适应的结果。当它从卵中孵化成小鱼时,和别的小鱼一样,两只眼睛端端正正对称地生在头部两侧。那时它非常活跃,时刻要浮到水面来玩耍。然而当它生活了20天左右,身体长到1厘米长时,由于身体各部分发育不平衡,游泳时也逐渐把身子侧了过来,于是开始侧卧在海底生活。在这同时,它下边一侧的那只眼睛,则因眼下那条软带不断增长,使得眼睛向上移动,经过背脊而到达上面,与上面原来的那只眼睛并列在一起。到适当位置后,移动的那只眼睛的眼眶骨也就生成,以后不再移动而固定下来。
由于比目鱼长期在海底生活,两只眼睛全在上边,对于它发现敌害和捕捉食物很有利。除了这对奇特的眼睛外,它的皮肤颜色也变得很特别,身体下侧长期面向海底,色素也就较淡,而上侧呈棕色,接近海底土质的颜色,或随着海底土质颜色不同而变成斑点,既可以躲过敌害视线,又可以方便地获取食物。
比目鱼有很多类型,主要是四大类。其中两类是有尾柄的,根据它的两只眼睛,如果全部长在身体的左边叫“鲆”,生在身体右边的叫“鲽”;另两类没有尾柄,尾鳍、背鳍连成一片,形似舌头,如果眼睛都长在鱼体左边的叫“舌鳎”,生在右边的叫“鳎”。
比目鱼经常贴在海底生活的习性,被渔民称为是天然的“网具轻重测算仪”。
知识点:比目鱼、鲆、鲽、舌鳎、鳎、环境适应
蛇为什么能吞下比它头大得多的食物
试拿一把烧火用的夹钳,你无法把它的“嘴巴”张大到上下两爿都在同一直线上,也就是说,无法将它们的夹角拉成180°。然而你若将这把夹钳拆成独立的两爿,中间加一支撑物,同时两爿之间绕几根橡皮筋,那么,你不仅能把它的夹角拉成180°,甚至还可更大些。
蛇的嘴巴能够张大,和这情况也有些相似。像我们人类,嘴巴夹角只能张大到30,可蛇却能张大到130°原因是蛇类头部与开合有关的骨骼,和其他的动物不同。首先,它的下巴(即下颌)可以向下张得很大,因为蛇头部接连到下巴的几块骨头是可以活动的,不像其他动物那样与头部固着不动。其次,蛇左右下巴之间的骨头,连接成可活动的榫头(我们人的下巴处的骨头没有榫头,左右成了一块),左右以韧带相连,可以向两侧张大,因此,蛇的嘴巴不但上下可以张得很开,而且左右也不受限制,能在一定程度内扩开得很大,这样就可以吞食比它嘴巴还大得多的东西了。
尽管蛇的嘴型很巧妙,但在吞食前,还是要将捕获物进行一番加工:它将动物挤挤压压地弄成长条,在吞咽时,靠钩状牙齿的帮忙,把食物送进喉头。蛇的胸部由于没有串连住肋骨的胸骨,肋骨可自由活动,所以从喉头下咽的食物,长驱直入地进入可以胀大的肚皮;同时,蛇还会分泌出大量的唾液,它的作用就相当于帮助吞咽的“润滑油”。
知识点:蛇、吞食、骨骼、下巴、唾液
为什么老鼠喜欢啃咬硬物
其实,老鼠并不喜欢吃硬的东西,只要你仔细检查一下被老鼠咬坏的箱柜或其他物件,总是在其附近留下一堆碎屑。那么,老鼠为什么喜欢啃咬硬物呢?
老鼠啃咬硬物不是没有原因的,主要与它的门齿有关。
一般动物的门齿长到一定时候就停止了,可是,老鼠却不然,它的上下颌各有一对门齿能不断地生长,一个星期可以长几毫米。
你可能会想,这样不断长下去,岂不是把它的嘴巴撑着,不能启闭了吗?事实上不会发生这种情况的。老鼠的门齿一面在长,一面在用咬硬物的方式来磨掉,这样就能抑制门齿变得太长。所以,老鼠啃咬硬物,完全是由门齿不断地生长而引起的一种生物学上的适应,可是它给人们却带来极大的危害。
知识点:老鼠、硬、咬破
为什么老鼠的门齿能不断地生长
牙齿的主要组成物质是坚硬的齿质,在每一个牙齿的齿质中间有一个空腔,称为齿髓腔。在动物年幼时,这个齿髓腔的下端是开放的,血管和神经可以通入,供应营养,使齿髓腔中的齿质细胞能不断地分泌齿质,促进牙齿逐渐增长,最后突破牙床黏膜,露出在外。一般其他动物牙齿长成之后,齿髓腔下端就封闭起来,齿质细胞得不到营养,也就停止生长。而老鼠和兔子等动物,这个齿髓腔不封闭,因而门齿能终生生长。
我们平时所说的老鼠,一般是指经常出入房舍活动的褐家鼠、黑家鼠、黄胸鼠和小家鼠等等。可是,具有啃咬硬物习性的鼠类,据统计全世界约有450多种,所以动物学上称这类小动物为“啮齿类”。这类动物广泛分布于农田、草原和森林等各个区域,给农业、林业和森林业等带来很大的危害。
知识点:门齿、齿髓腔、齿质
马的耳朵为什么时常摇动
动物的耳朵,都是一种听觉器官。可是,很少有人知道,马除了用耳朵作为听觉器官以外,还能用耳朵表示出“喜、怒、哀、乐”等各种表情。
饲养马的人,一般都从它身体的各种姿势、脸上各个部位肌肉的动作、尾巴和四肢的活动情况,以及嘶叫声音等来观察它的“情绪”。例如马在饥饿的时候,如果未能及时喂给饲料,它就会急得用前蹄不停地刨地。当它受惊时,就会伸出后肢用后蹄乱踢。但是,马的表情最明显部位,要算它的脸部了。其中以耳、鼻、眼睛的表情更为显著。在这些部位当中,又以耳朵的“表情”最容易被人们察觉,因此,有经验的养马人从马耳朵的“表情”可以知道它的心情。
当马“心情舒畅”的时候,耳朵是垂直竖起的,耳根非常有力,只是时常微微地摇动;当它心情不好的时候,耳朵就前后不停地摇动;在紧张的时候,它就高高地仰起头来,耳朵向两旁竖立;兴奋的时候,它的耳朵一般都是倒向后方;当它在劳动后感到很疲劳的时候,耳根显得无力,耳朵倒向前方或两侧;当它困倦而需要休息的时候,耳朵就向两旁垂着;当它恐惧的时候,耳朵就不停地紧张摇动,而且从鼻孔发出一种响声,民间称它为“打响鼻”,夜间这种情况特别多。
仅观察马耳朵,就可以知道它许多不同的“心情”;如果再看它鼻子和眼睛的表情、尾巴的甩动动作,就可以了解马更多的“情绪”了。
知识点:马、耳朵、表情
为什么有时候大狮子要吃小狮子
科学家在非洲草原进行动物考察时,发现了一个不可思议的现象,就是号称“非洲动物霸主”的狮子,其幼狮的死亡率高达80%,这是一个十分惊人的数字。因为,狮子在非洲大草原是所向无敌的王者,除了人类之外,没有更凶猛的野兽去伤害它们。
那么,这么多幼狮不能长大,究竟是什么原因呢?科学家经过长期的观察,终于发现了其中的秘密,这是大狮子虐待小狮子的结果。有时候,大狮子不让幼狮吃食,或者将幼狮驱逐出群,使它们成为无依无靠的流浪儿,遭受饥饿和其他猛兽袭击的厄运。
即使生活在同一个狮群中,许多成年狮子也经常不和幼狮在一起,彼此似乎没有深厚的血肉之情。尤其在食物严重不足的情况下,母狮有时会狠心地把幼狮杀死,当做食物充饥。还有不少懒惰的成年雄狮在饥肠辘辘时,也常常会吞食小狮子。据估计,在野生的小狮子中,大约有1/5被大狮子吃掉。
有人说,大狮子吃小狮子等于父母杀子女,是一种大逆不道的行为。可在科学家的眼里,这是维持生态平衡的一种必要“措施”。因为小狮子生长快,5-6岁就性成熟,能够繁殖下一代小狮子了。如果大狮子不吃掉一部分小狮子,势必造成狮子“人口”大增,而草原上的食草动物就这么多,这将给狮子带来食物不足的严重后果,最终影响到狮子整体的生存。
知识点:狮、幼狮、生态平衡、流浪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