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学朱与一众官员来到东门外,只见不远处一支大军正鱼贯而来。
    为首一个武官生的方面大耳,浓眉大眼,骑着高头大马,身穿布面罩甲、头戴铁兜鍪,腰里别一口雁翎刀,手里提一干又大又沉的长柄朴刀。
    在他身后是一队步兵,士兵们各个身穿锁链甲,头戴铁盔,脚底穿着铁网靴,肩膀上扛着丈八长矛。
    在这批士兵身后的士兵各个生的人高马大,身穿全身铁甲,好似一截会走路的铁塔。
    那些铁甲经过抛光打磨,在阳光照耀下闪闪发光,直晃人眼,他们手里拿着圆盾,腰里别着长刀。
    在他们之后是扛着火铳的士兵,穿着的铠甲却换成了长罩甲,头戴红樱斗笠,在这些火铳兵之中还有二百多人的红毛夷人。
    在红毛夷身后,是一溜十门大炮和十门又短又小的小炮。
    在这之后,便是宋友亮,他年仅弱冠,头戴顶插红樱的祥云铁兜鍪、身穿山文甲、脚上带着护足和短拗靴、盔甲外罩着一件袒肩宽袍、腰里别着雁翎刀,骑一匹枣红色的高头大马。
    在宋友亮之后,又是一队士兵,他们头戴土黄色头巾,脖子上围着同样颜色的围脖,身上穿一套短罩甲,腰里束着红色的束甲带,手臂上包着护臂,小腿上绑着护腿,脚穿布鞋。
    他们也别着朴刀,护卫着长长的辎重车看到海阳卫的军士这身打扮,让都指挥冯馆心里酸溜溜的。
    算来自己是海阳卫指挥使宋友亮的上司,可海阳卫这样的行头,自己都置办不起,一个卫所指挥使手下却各个如此。
    一见到宋学朱等人在城门外迎接,宋友亮也早早就跳下马来,徒步走到宋学朱面前,”
    海阳卫指挥使、守备宋友亮,见过这位大人~”
    宋友亮与宋学朱都只是听闻过双方的名声,却从未见过“某乃山东巡按御史宋学朱~早就听说海阳财神的大名,今日一见,不光是宋指挥货殖得利,就是麾下兵马也是威风凛凛!”
    宋学朱赶紧给宋友亮一顶高帽子戴戴宋友亮也说道:”
    其实巡按御史只是朝廷向地方派出的监察官员,负责巡查地方的吏政,学政,刑名,钱谷等事情,与军事无涉,地方的事能夺且躲,哪有去主动拦烂摊子的?但宋御史还是来了,一个人以必死之心守必破之城,为的是一种大义,一种大忠。
    这种忠君爱国的精神,正是我辈年轻人学习的楷模!”
    宋友亮和宋学朱你一句我一句的互相吹捧着,直看得周围人都没了脾气。
    学政邓谦在一边,干咳了几声:”
    咳~咳!
    二位宋大人,外面天寒地冻的,还是进城再说吧!”
    这才由宋学朱引着宋友亮一起进了城。
    济南百姓早就听说了海阳财神之名,听说海阳财神进了城,都纷纷涌上街道观看“呀~没想到这个海阳财神这么年轻!”
    “是啊,我还以为是半老头呢!”
    “听说这宋指挥还没娶媳妇呢!”
    “我要是有闺女,一定嫁给他!”
    “人家看得上你家闺女吗?”
    “咋了?俺家闺女哪里不好了?”
    “吵什么吵?”
    负责维护秩序的是莱州即墨营把总葛樽的部下。
    明代时期,山东沿海的卫所虽然结构严密,但驻地均贴近海岸线,彼此之间有一段距离,难以多向支援。
    为了增强海防军队的机动能力,必要时全力增援警急地段,永乐至宣德年间,便先后在登州、文登、即墨设立了相对独立的海防机动部队,这就是号称海防三营的登州营、文州营和即墨营。
    三营官员的级别高于卫级长官,军营驻地又设在所控各卫的中心地带,指挥协调及出击增援,均为便利。
    三个营管辖山东全部二十四个卫所,即墨营管辖安东卫、灵山卫、鳌山卫、大嵩卫共四个卫和石臼、夏河、胶州、浮山、雄崖、海阳六个千户所;文登营管辖靖海卫、成山卫、威海卫、宁海卫四个卫和四个千户所;登州营管辖登州卫、莱州卫、青州卫三个卫和三个千户所。
    海阳千户所虽然独立升格为卫,但是依旧在即墨营管辖之下。
    葛樽和当时所有的军官一样,通过克扣军饷等方式,为自己豢养了一批家丁。
    这批家丁各个身穿短罩甲,穿草鞋,带铁盔,在登莱一带也是走得出去的部队。
    但是今天与宋友亮的军队一比,立刻相形见拙。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