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对于如何向常玉书的父母交代,杨小秋并不打算交代。
玉书的离开,他自然无比的难过。
从1912年到1924年,过去了整整十二年。
常玉书也从一个少不更事的孩子,变成了一个十八岁的青年。
如果他还活着,他已经二十岁了。
他被杨小秋塑造成了一个有三观,有勇气和果断的中国新时代青年。
在这样的背景下,常玉书即便离开了,遗憾的也只是未曾见到往后的盛世光景。
至于其他的,其他的真的不是那么重要。
因为人固有一死,却要死得其所。
这是杨小秋一直这么认为的,也是一直这么去做的。
再说这十二年,他跟着他的父母六年,虽然有养育之恩,却无教导之恩。
如果可能的话,他父母应该早几年就能够寻他了,而不是现在都过去了十四年,连个人影子都没有。
还有一个事儿,杨小秋觉得自己说错了。
常玉书初到何崇楼的时候,并不是少不更事儿,而是非常懂事儿。
即便过去了这么多年,杨小秋也未曾见到过第二个,六岁的时候能够活得这么通透的人。
常玉书走了,走了就只是走了,也只能够是走了。
杨小秋记得常玉书走的那一天,他是不敢相信的,甚至其他人都不敢相信,可看到尸体的那一刻,所有人才知道他真的走了。
杨小秋等人其实还好,因为他们是不一样的。
是清楚这个世界有所离别的,每个人都不能够幸免。
崩溃的只有谭三生,他和常玉书从小一起长大,一起上学,甚至一起加入学生运动。
但是世界就是这样,人的生死离别,往往就在那么一刻钟。
1926年,冬!
转眼又是四季!
这一年的京剧依旧未曾落寞,却也达到了一个瓶颈。
就好像是在说,京剧这个行业已经达到了巅峰状态,再想要进一步,那基本是不可能的。
杨小秋也是如此!
他觉得自己也陷入了一个瓶颈期,就有那种拔剑四顾心茫然的状态。
在当下的中国,他的曲艺他认为不是最好的,他却被捧上了神坛。
可能在当年陈长生以后,到如今已经四十余年,没有再有那么一个人能够和这位鼻祖进行比较。
可怎么说呢,杨小秋今年四十六岁,却成为了京剧这一行继鼻祖之后的第二人。
百老汇的邀请,也没有再进行第二次。
正如美国百老汇剧场经理说的那般,拒绝了这次的机会,便再也没有第二次了。
杨小秋依旧对百老汇提不起丝毫的兴趣,对他而言,在京剧这个行业,他依旧是一个学徒。
就算比之自己的师父,甚至是自己的师叔张庆元,也依旧不如。
只是京剧这个行业,需要一个‘神’来引领。
杨小秋自认自己还没有达到这个地步,故此他不想要去百老汇。
说深造也行,说打响...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