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天鹰却是悠然自得。
    考卷都批完了,荆楚带着教师们急匆匆地统计分数,出分数条,做排名。
    今年是高雄国民学校第一年招收高小学生,但是五百多初小生不能人人升学,还是要从高到低择优录取,排名便十分的重要。
    新办的高小到底办多大的规模,招收多少学生;初小要不要扩招,能扩大到多大的规模,这都是摆在他眼前的问题。
    从本心来说,自然学生越多越好,“应收尽收”
    ,但是国民学校的能力其实就这么点,这就有个取舍的空间的了。
    具体怎么办,他还没想到。
    反正有金晓宇在,晚上吃饭的时候他们有足够的时间来探讨。
    此刻他拿起上周的高雄日报看了起来。
    看报纸可不是为了小钱,而是准备再挑出几个毛病,等考试季过去之后再教育教育这些编辑,和读书、写书、教课相比,项天鹰更大的爱好其实是挑刺和抬杠,只不过他自己从来不承认而已。
    项天鹰看了一会儿,用红蓝铅笔在上面涂抹点画。
    充分享受着“纠错”
    的快感。
    纠错完毕,他又喝了几口齐鲁给他沏的82号特供兰雪茶,享受着香气和回甘的口味。
    一个学年结束了,又送走了一届学生,他有一种完成了大事的满足感。
    比起前两届,1635届是真正按照元老院文教口的教学大纲完成了教育的初小毕业生。
    前两届因为条件有限,教学质量难尽人意。
    这一届算是他按照自己的教学理念教育出来的“完全品”
    。
    也是饱含了他期望的一届学生。
    他喝着茶,盘算着高小到底该如何办,怎么贯彻他的教学理念。
    毫无疑问,就目前条件下,高雄是卷不过芳草地的,那么哪里可以独辟蹊径呢……
    思来想去,却始终找不到突破口。
    在旧时空,“后进学校”
    可以通过某种“特色教育”
    来提升自己。
    项天鹰亲眼看到一所口碑极差的中学靠着新任校长高举“艺术教育”
    大旗,硬是通过几年的师资建设,把学校转型为艺考中学,从此扬眉吐气。
    从垫底的高中一跃成为艺考生们趋之若鹜的学校。
    但是这個突破口在本时空可太难找了。
    “特色教育”
    在目前的元老院教育体系中几乎是不存在的--除了女子文理。
    但是这所学校是特殊的存在,毫无参考性可言。
    他挖空心思能想到的,无非是文体类的教育,但是这些专业不说元老院现在有多少需求,他也没有师资可以用。
    他忽然想到甘粕右卫门准备今年去济州岛投考陆军预备学校,如果这样的“职业学校”
    能分一些到高雄来就好了,每设置一所,教育口必然要提供相应的师资。
    这对整个高雄的文教事业都有很大的帮助……
    “首长--”
    齐鲁走进来低声招呼。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