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笔下文学 www.bxwx520.cc,最快更新汉帝崛起最新章节!

深入分析才行。”

    “谨遵陛下教诲。”蔡邕脑中一片空白,只是循着本能茫然答道。

    刘宏见他不在状态,心知这番话对蔡邕这样迂直的士大夫着实冲击不小,于是暂时歇了口,等待蔡邕自行回过神来。

    等了约莫一盏茶时间,蔡邕才恍然惊觉。

    他抬头看向刘宏,见刘宏似在沉思什么,这才轻轻拭去额前的细汗,礼道:“臣失态了,请陛下恕罪。”

    “噢,何罪之有?”刘宏摆了摆手,表示自己浑不在意。

    稍许,又接着道:

    “此次将袁绍姓名从名单中摘除,料想袁家那二位会打听缘由。

    卿不妨与二位袁公直说,朕不喜自作聪明、好名养望、居心叵测之辈。

    袁绍尽孝,朕甚是赞赏,只是孝之道,贵以诚,望其莫要糊弄了其祖宗之灵。”

    “遵旨!”

    蔡邕早知面前的年轻天子极有主见,由此对于天子的话,只要不违背他心中道义,他一般都会听着,而不多言。

    刘宏点点头,转而换了个话题。

    “此次让卿等拟定名单,筹备殿试,必然风声不小,朝廷内外有何反响?”

    蔡邕斟酌片刻,答道:“朝中大臣除了有部分向臣等推荐人选之外,基本以观望为多。倒是太学那边不知怎么闻得风声,不少太学生向博士建言,要求殿试能对其开放。”

    “哦?”刘宏惊讶道:“太学生是自发而为,还是有人鼓动?”

    “臣就此事询问过博士祭酒,亦前往太学查访过,的确是太学生自发而为。

    臣以为太学生此举也在情理之中,目前在籍太学生尚有近万人,而每年能通过太学策试并入仕者极其有限。

    太学生苦无出路,陛下试行之殿试不失为入仕之良机。”

    “对于此事,卿有何建议?”

    “太学生中亦不乏真才实学之人,之所以寂寂无名,一是朝廷录用名额有限,二是无有施展才干之机会。

    若陛下能破格提拔,不仅能收太学生之心,且可向天下彰显陛下求才若渴之贤德。

    此外,有才学而不显之人要么无进阶之资源,要么不攀附于权贵,此不正是陛下所需要的么?”

    刘宏料到了蔡邕会替太学生出头,但没想到他能说出这样的理由,还真让刘宏有些心动。

    对于现在的太学生,刘宏原本的感观是不太好的,因为目前太学的风气很不对。

    太学本来是国立学府,可太学生们却不思学习,反而屡屡参与政治,时常与权贵搅和在一起。

    更有不少太学生在某些人为或情势的引导下,化身为愤青和嘴炮党,不断发表一些不该他们发表的言论,或为某些政治势力如党人造势。

    由于太学生的来源遍布各州郡,成分也很复杂,所以往往能影响到整个大汉天下的舆论,太学也因此成为各政治势力竞相争夺的舆论阵地。

    在党锢事件之中,有数千太学生参与了党人的行动,当然党人失败后,太学也因此遭受重创,被逮捕囚禁甚至死伤的太学生超过千人。

    党锢之后,太学生甚至与党人的纠葛更加深入,在这种情形之下,刘宏怎么可能对太学有好感。

    他甚至动过解散太学,另建新学的极端计划。

    当然,目前他也只是想想而已,数量庞大的太学生代表的是帝国中下层的知识精英群体,多数太学生都出身于各郡县的豪强地主家庭,也就代表着这一个大阶层,是不能胡乱处置的。

    现在听到蔡邕所说,刘宏觉得倒也有些道理,说不定真能借助这次殿试拉拢到一大批太学生为己所用。

    沉吟片刻,刘宏道:

    “卿之所言甚合朕意。只是太学生数量如此之众,而殿试名额极其有限,我等又不了解太学生之状况。

    圣人云:不患寡而患不均,一旦操作不慎,恐引发变故。”

    蔡邕点了点头,也认同刘宏的说法,他想了想,建议道:

    “最了解太学生之人,莫过于太学博士,不若令众博士各自推荐有才德者,而后臣等再行选择。”

    “不妥,人多怀有偏私之心,博士也各有亲近之人。

    即使他们都公正举荐,落选者一样会心怀不服。

    不若在殿试之前先安排一次太学策试,选取其中表现优异者参与殿试。

    此亦可当做殿试之预演。”

    蔡邕认真沉思片刻,道:“陛下所言倒也可行,只是太学生众多,全部策试较为费时费力;而且五经学生人数不一,所学各有偏差,是否需要有所侧重也待商榷。”

    “哈哈,卿思虑周全,不过朕倒觉得没那么复杂。”刘宏笑道。

    “恕臣鲁钝,还请陛下指点。”蔡邕困惑道。

    “我们选拔人才的目的为何?”

    刘宏反问一句,不待蔡邕回答,刘宏接着道:

    “理政治民而已,又非选拔贯通经学的博士大儒,由此其人治何经典,是否精熟根本就不重要。”

    “朕一向认为,经学最大用处在于识字明理,而治学的关键在于其所学是否有益于国事,是否有利于国治民安,朕将此概括为四个字——经世致用。”

    “经世致用?”蔡邕低声自语,似在细细思索这四个字的含义。

    好在蔡邕只是个文青,而不是腐儒,又有为官多年的经验,而且大汉朝也不像后世那般虚无主义泛滥,即使有些清谈之风,也大多限于针砭时弊。

    由此他很快就领会到了“经世致用”这四个字所蕴含的深刻意义。

    “陛下之言振聋发聩,令臣感佩不已。”蔡邕大礼拜道。

    “按陛下之意,最佳方式莫过于抛开经义考察,而直接以政事设题,对策试之。只是此举恐引起诸经学博士非议。”

    “无妨。”刘宏道,“此次只为特例,且录用人数有限,不会影响到诸博士。”

    其实蔡邕所说的对策在汉朝是一种常规的取士方式,不过都是用在特科授官的时候,比如对“贤良方正”的考察评级。

    但太学生的常规策试却不是这样,太学设五经科,分别为《诗》《书》《礼》《易》《春秋》,每科设博士授课。

    这些博士都是有着传承渊源的,很多甚至是家族之学,彼此之间有着派别之见,师生传授之际,要遵守一定的师生关系,不能混乱。

    真正能在太学策试中出头的往往是与博士亲近的弟子,他们主学一经,有着明显的派系烙印。

    如其说这些博士是为朝廷培养人才,不如说他们是为了传承推广自己一派的经学,并借此扩充派系的影响力,掌控一个进入仕途的渠道,由此他们对于太学生的培养也带着利益之争。

    如果将太学策试变成不考经义的对策方式,必然会影响到各经学博士乃至其背后派系的利益,这就是蔡邕担心的原因。

    刘宏也知道这一点,而且他内心里是希望能打破这种格局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将人才渠道掌控在自己的手中。

    蔡邕所说的对策方式也正是刘宏所想要的。

    “朕以为此事以太常主理,卿辅助之较为妥当。卿以为如何?”

    “陛下圣明!”蔡邕再次拜道。

    刘宏松了一口气,忽然道:“卿以为,若将考举选才之法全面推行,完全取代察举制,可行否?”

    “啊?”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