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桓亭把车停去车库,寒枝打开大门和凤栖进入院子。
    一盆盆的黄色野菊开得正烂漫,香气扑鼻。
    角落里一大片蓝色鸭跖草和葱莲形成的小花海让人惊眼前一亮,这些蓝色小精灵变换着整个院子的气质,旁边还有一些花序稀疏的苏州荠苎,一片生机,赏心悦目。
    “哪来这么多野花?”
    凤栖惊喜地问。
    “上周末和石桓亭到弘老师的斫勤坊玩,湖边采回来的。”
    寒枝说完径直走去打开室内大门。
    “鸭跖草有个更好听的名字叫碧蝉草。”
    凤栖说完静静欣赏了一会院子里的花花草草。
    走进厅堂坐在茶桌上看着寒枝泡茶,茶桌上的蚕茧草开着白色花朵,清雅玲珑。
    想必也是从斫勤坊搜刮而来的。
    寒枝用烧开的水温杯烫盏,石桓亭也坐过来喝茶,他拿起赏茶菏闻了闻干茶的香味说:“嗯,是正山小种的味道。”
    “这个壶承好像不是上回我看到的那个?”
    凤栖也闻了闻干茶茶香再把赏茶菏递给寒枝说。
    “这个是在古玩市场淘到的,有点年份了,还有这个建水也古色古香的让人爱不释手。”
    寒枝娴熟地醒完茶再用醒茶水洗了洗品茗杯。
    “盖碗也是新淘到的,是明代的。”
    石桓亭说。
    “难怪气韵不俗。”
    凤栖说。
    “石老师要开始临摹倪瓒的作品了吗?”
    凤栖问坐在一边的石桓亭。
    “还没这么快,先要完成一幅元代吴镇的《枯木竹石图》。”
    “看来喜欢传统文化的人还不在少数。”
    凤栖说。
    “不少是用来挂书房作装饰的,更多用来送礼,真正出于喜欢能加以欣赏的凤毛麟角。”
    石桓亭说。
    “石老师临摹的古帖古画不仅是表面上的相像,内在的气息、气韵、格调、内涵等更是拿捏到位,只可惜能与之共鸣者鲜少。”
    凤栖喝了口茶汤说。
    “仅仅反映在笔墨形式和书写绘画的技法技巧上是不够的,必须是古人精神品格的内在继承。”
    石桓亭举起杯闻了闻香啜了一口。
    “人的天赋禀性对于艺术的创作和品位应该排在第一位,有悟性的人才能谈艺术。”
    寒枝说。
    “怀素夜闻嘉陵江水声而草圣益佳,张颠见公孙大娘舞剑器而笔势益俊。”
    凤栖说。
    “神品妙品确实需要先天条件。
    当然也需要后天的见多识广和勤奋钻研。”
    石桓亭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