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为了树立当兵光荣、战死光荣这种属于军人的荣誉感,生前死后的待遇只是回答了为什么的问题。
这些都是利益,而要让它变成一种信仰,还需要借助某种图腾的力量。
第一个冲进王师范脑海的主意就是供奉,因为唐朝时佛教已经盛行,很多人都相信‘有来生’,而传统的中华文化中也有‘事死者如事生’的观念。
所以,人们都会供奉死去亲人的牌位,希望他们有个好的来生,也希望他们能够庇佑子孙后辈。
这就是信仰,而牌位就是图腾。
王师范遂决定在济阳县内择一风水宝地,世代供奉牺牲将士的牌位,取名为“英灵神社”。
寓意那些牺牲于沙场的将士,他们的英灵将得到永生,他们即使升天依旧是神兵神将。
一千多年后的人们未必会相信,但对于此时的大唐百姓来说,人们敬畏鬼神,他们是相信的。
这就是时代的局限性吧,王师范选择了适应,因为适者生存。
在一个下着淅沥秋雨的午后,天气有些凉了,雨水滴落人们的衣襟,瑟瑟秋风吹过,会将这种凉升华为冷。
然而聚集在一起的士绅、百姓、将士、保民、官吏却目光火热,因为今天是“英灵神社”的奠基之日,一块花岗岩石碑即将树立在这方天地。
只见其上书“五百勇士纪念碑”七个大字,雄浑有力,尽显大唐风范,金漆描摹,以示舍身取义的光荣。
石碑的背面记录着他们的荣光时刻。
“广明元年,五百勇士随济阳县令兼破浪营指挥使王师范,远赴泗上,征剿黄贼巢。
参加了下邳袭扰战、宿迁解围战、宿迁伏击战,人人奋勇,不惧顽敌,屡立战功,助破浪营三战三捷。
东路军大营保卫战中,虽贼众我寡,然凛然不惧,与贼四万大军激战两日,贼伏尸万余。
五百勇士,最终倒在迎击贼军的一线,将背后的安全留给了战友,人虽死,义永存。
特立碑以记。
尚飨。”
王师范亲自轮动铁锹,将黑土填埋在石碑底座周围。
待到平整了地面,石碑牢牢耸立,他整理了一下幞头,拍掉衣襟上沾染的尘土,郑重地向“五百勇士纪念碑”三鞠躬,面容庄重,这是他送勇士们的最后一程。
转过身,目光扫过人群,最后,停留在勇士遗孀中间。
对着这些失去了家庭支柱的女人、也是对着来参加奠基的所有人,饱含深情地说:“勇士们走了,他们的未尽之志将由我们这些活着的人继续承担。
他们身后的父母、遗孀、幼子,将由我王师范赡养、抚育,让勇士们走得没有遗憾,瞑目九泉。
为国而死、为亲人四邻免遭贼寇屠戮而死、为了保住手中的土地而死,这种死重于泰山,死得其所,虽死犹荣!
济阳县的百姓不会忘记、破浪营的战友们不会忘记、我王师范更不会忘记他们的英勇与功绩。
今天,我们济阳县的乡亲们聚集在这里,为勇士们树碑记功,缅怀英灵。
他日,‘英灵神社’建成之后,我们将世代供奉,让勇士们的音容,永远留在这片他们最挚爱的热土。
兄弟们,一路走好!”
王师范转回身,凝视着石碑,目光一动不动。
下面的人群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勇士的亲人、四邻的小声哭泣变成了嚎啕大哭。
被几十年来社会动荡、乱了人心的饱学乡绅们,想起了学了一辈子的儒家经典所倡导的仁义。
仿佛在这一瞬间,重新回到了年轻时教化尚存的青葱岁月。他们从王师范的身上,感受到了曾经无比熟悉的味道。
王师范麾下的将士们,不论是破浪营、济阳县兵、还是屯保保丁,瞬间热血沸腾,虎目通红,一股巨力自丹田而上,冲开喉咙,呐喊成潮。
“兄弟们,一路走好!”
“兄弟们,一路走好!”
“兄弟们,一路走好!”
......
这是纯粹的战友情,也许,这也是他们自己未来的归宿。
送行的呼喊经久不息,是喊给远在天堂的战友,也是喊给自己的最终归宿吧。
老天似乎也被惊醒,或许是被感动,淅沥的秋雨骤然转盛,回应着石碑旁的济阳县百姓。
在滂沱的秋雨中,“英灵神社”奠基毕。
回到县衙,王师范唤来王灵,命他派出暗卫,急赴长安,并带着礼物去见义父田令孜,当然也少不了义兄田荣那份。
这便宜义父身为神策军使,虽说是宦官,但也颇喜宝剑,尤其是装点华贵的,拿来充充门面。
王师范投其所好,将这次出征中缴获的一把鎏金剑鞘、宝石嵌柄的,宝剑中的极品也一并送上。
并附上亲笔信一封,在信中详述了自己出征泗上的战功,拜请义父于皇帝面...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