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总甲平日负责这赵家村二十多户人家的钱粮催缴,自己也有些田地,家境比其他村民强些,要说屋里还能有什么值钱东西,那就得数他们家了。
    79阅.他起初见吴为服饰怪异,口音也非本地,还有些怔忪不定,待到听得狗儿爹介绍,又听说能以东西换吃食时,立时来了兴趣。
    等吴为将背包中剩余食物全部拿出来摆在桌面上,赵总甲一家五口更是眼珠瞪得滚圆。
    吴为毫不费力就用五袋面包,两袋方便面,一串玻璃珠,半斤盐换了一个宣德炉,两个官窑碗外加一个瓷枕头。
    赵总甲还有些惴惴不安,因为他认为值钱的皮围脖,丝绸长衫吴为都没看中,待见得吴为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方才长舒了一口气,暗笑这买家不识货。
    殊不知吴为也是窃喜不已,后世这什么宣德炉啊,瓷碗神马的在鉴宝节目可是见过许多,价格那个不菲啊,至于皮围脖和长衫,这玩意跟现代产品比起来就是个渣,您要说咱这可是明朝的物件,估计多半能被人当成疯子,明朝的衣服能留到现在,还这么新,您骗傻小子呢吧。
    为了保持长期合作,吴为又友情赠送了八宝粥一罐,双方皆大欢喜。
    顺便说一声,吴为带到这儿的东西,带字的包装都事先换过了,有些生产日期什么的留在上面实在去不掉的,也无大碍,大明朝海外贸易规模不小,大伙儿也不是没见过番货不是?
    从赵总甲家告辞出来,狗儿爹脸色有点不好看,待走到无人处方才拉住吴为说道:“恩公,您适才可换得亏了。”
    “怎么?”
    “那宣德炉是天启仿的,虽是铜的,至多值得三五百文。
    那碗和瓷枕就是平常物件,也就值个一、二百文。
    而您给他的东西光那半斤青盐就值得五百文,那琉璃珠子小人虽不懂,但一看就知是大户人家用的物件,至少也值得。
    。
    。
    二三两银子,其他吃食都是好东西,他家断然不舍得自家吃,肯定是到县城里换成粗粮,至少能抵得一两银子,运气好遇到大户买家看中,能抵二三两银子。”
    “这样啊。
    。
    。”
    吴为还以为多大的事,原来是狗儿爹认为自己不懂行情,大大地吃亏了,怪不得刚才在赵总甲家一个劲冲自己打眼色呐,赵总甲的那张脸都笑烂了。
    不过,他们哪知道自己来自后世,这些东西在超市里也就花了不到三十块钱!
    这就是跨时代的差距啊,吴为更坚定了自己的倒爷大计!
    “无妨,乡里乡亲么,我本来就打算周济一二的,谈吃亏多伤感情。
    多谢大叔提醒。”
    “咳咳。
    。
    。
    。”
    与狗儿全家告别,吴为走出村来,找个无人处穿回了现代。
    回到自己熟悉的房间,一看手表,才下午五点,整个穿越之旅才花了五个钟头。
    一身又是土又是汗的,吴为赶紧洗了个澡,淋浴的时候他不禁想到,看样子明朝那边的卫生条件不怎么好,村子里面随处都是粪坑,又旱成那样,估计是洗不成澡的。
    以前听语文老师讲西部甘肃有的地方缺水的,一盆水一家子洗,自己原来还觉得夸张,现在看来已经比明朝陕西要好得多了。
    看来当务之急就是要解决那里水的问题啊。
    洗完澡,靠在床上,吴为拿着ipad祭起百度大神,先输入一个“如何解决农村缺水问题”
    ,顿时搜出来几十万条结果。
    研究了一番之后,吴为发现在农村打一口机井花费不菲,以一口200米深的机井为例,可供2000人生产生活用水,造价十万元左右。
    不过这是现代山东的情况,陕西,而且是明朝的陕西不知道情况如何。
    淘宝上搜搜,倒是有很多售卖打井机械的信息,价格也不贵,从几百块到上万块不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