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唐平正继续为美唐公司工作三年。
收购价款相应分批次交付:达成收购交易后先支付20亿元,第一年后支付10亿元,第二年后支付10亿元,第三年后支付5亿元。与其卖掉再为别人工作三年,不如自己接着做,唐平正于是拒绝了天钢。
主要是心高气傲的人不愿意寄人篱下工作,而愿意自己做主、自己谋划。
这场夭折的外资并购,却意外地启动了美唐公司的转型:在与天钢公司往来交流的同时,已经来公司锻炼的唐增龙已经到嗅到了工业钢型材市场的巨大前景。
“我和父亲到天钢公司去,天钢总裁也过来,互相聊了很多,他的思路、想法让我受到很多启发。他也看到我们国家的发展方向,觉得钢行业需求肯定会逐渐转向工业。”
“我跟你说,读万卷书,都不如行一千里路。”唐增龙对陈西峰说道。
唐增龙看过很多管理书籍,能随口就说出八佰伴因家族内乱而没落、丰田因设计创新而赚钱等故事。
为了印证当时的想法,唐增龙陪着父亲主动前往几个国家的同类企业进行考察。半年后,唐增龙在公司内部开了一个管理层会议,提出要转型做工业型材。
这个超前的想法一提出,举座皆惊。
当时正是建材供不应求的时候,公司门口排着长长的货车队伍,生产出来的建材还来不及入库,就被经销商们抬进车厢直接拉走,而工业钢型材,在当时还是一个看不到发展迹象的领域。
以风险太大为由,没有人愿意表态支持。
“当时建筑市场很好,我提出转型的想法,大家都不吱声。觉得当面说吧,怕我的面子下不来。反正问到谁,谁都不说话。”再次提起当年那个决策,唐平正对陈西峰如此说。
唐增龙又这样解释当年的力排众议:“按我们当时企业的业绩,高层觉得听起来市场很好,市场增幅、产品结构都挺好,有钱赚,但要老是围着现有的产品来转,这个企业不会有发展前途的。”
最终,唐增龙在父亲唐平正的支持下,决定压缩公司的建筑型材生产,转向工业钢型材。
自此,美唐公司先后投入了20多亿元资金,用于兴建厂房和向外国订购6台大型挤压机。
其中最大一台125MN的挤压机,对应的型材产品目标市场直指火车与飞机配件。这台设备的生产工艺在国内同业里无人可出其右,但对应的代价是3年漫长的制造期和2年设备完工后的安装与调试。
为了把这台大型钢型材挤压机顺利运到公司厂房,从港口到厂房的一路上的高速收费站都给拆除了,如此新闻一时惊动全国。
唐增龙回想道:“有人当时是这样说我的:别人不敢上那么多挤压机,唐增龙就敢上,设备一多他就能接不同的单。别的企业可能只能接小批量的单,他各种产品都可以接。”
“这需要有市场的承受能力,市场不好怎么办,机器转不开怎么办,都需要考虑进去。”
在这期间,随着房地产市场进一步升温,全国建材市场越来越火。“看着人家挣钱,我也后悔。但开弓没有回头箭,钱已经拿出去了。”目前再去说当年的事情,唐增龙已是调侃。
从现在来看,不得不说,这次转型显示出了唐增龙非凡的商业头脑。
在当时,国内这片市场尚属一片空白,工业、交通等领域用到的特大型特种钢型材全部依赖进口。已经在建筑领域做的如鱼得水的唐增龙,察觉到了其中的商机,并进行了一次大胆的转型尝试。
后来的数字证明忍耐一时的寂寞是多么值得:随着美唐公司定制的工业型材制造设备陆续到位,受惠于当时“4万亿”大基建的刺激计划和铁路大提速的庞大需求,公司签下了十几个国家级重大工程。
工业用型材的质地要求与建筑业不同,每一单的合金配比与性能都各有区别。
唐增龙早就用高薪把5个外籍技术专家从其它公司挖来,投资数亿元设立研发中心,用以积攒庞大的技术储备。
在美唐公司上市之前的重组时,他又把自己手中制作钢型材模具的资产也一并装入了上市公司,这些自有供应链完成整合之后,美唐公司的交货周期得以缩短到半个月至三周。
唐增龙的经营策略就是放弃围堵经济发达地区的建筑业客户,专心进攻工业市场。由于没有强有力的竞争对手,美唐公司的年度净利润让整个行业大吃一惊,产能更是与国内产能第二的公司拉开了巨大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