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离校前,李母心有不舍,想嘱咐儿子几句。
    中国家长往往都会叮咛孩子在学校多吃点,李母做饭不在行,避谈吃饭问题。
    她心想:“衣食住行嘛,‘衣’排在最前面”
    。
    李母想通过自己穿衣的品味来树立在儿子心中的慈母形象,于是叮嘱儿子:“上了大学,你就是大人了,以后穿衣服不光要大方干净,还要讲究品位。”
    只可惜竖捺对衣服的要求,还停留在原始人的观念里——能御寒能遮羞就行了。
    他不以为然地说:“威武不在衣冠。
    大丈夫行事,行云流水,哪有那么多讲究?”
    ‘大丈夫’和‘威武’这两个词用在竖捺身上显得极不恰当,因为他瘦得像个衣架,他的衣服不是穿在身上的,而是挂在身上的。
    李母诲儿不倦,训斥道:“你这孩子怎么这么不听话呢?人靠衣装,佛靠金装。
    在社会上穿的衣服体面别人才会尊重你。”
    竖捺不以为然,他不懂得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是先敬罗衣后敬人,他想起了李后主的话:“粗服乱头,不掩国色。”
    李后主这话原本没错,可惜竖捺忽略了一个重要信息,这句话的对象是‘国色’,假如换成‘东施’,这话显然就不成立了。
    竖捺拗不过李母,不耐烦地说:“好啦,知道啦,真啰嗦。”
    竖捺还年轻,不能理解慈母的一片爱子之心,李母刚刚树立起来的慈母形象,瞬间像德国柏林墙一样被推倒。
    母子俩的关系犹如水和油的关系,李母为水,竖捺为油。
    油不溶于水,水却依然包容着油。
    日暮西沉,残阳晚照。
    新生家长们均已经纷纷离校。
    中午天气闷热,竖捺无心吃饭,此时渐觉腹中空空饥肠辘辘。
    他走出宿舍楼,一面找餐厅,一面熟悉校园环境。
    校园的水泥地面上还残留着太阳的体温。
    教学楼沐浴在一片鹅黄色的余晖中,像王家卫的电影里的特写镜头。
    竖捺恍惚其间,如游梦呓,独自前行。
    他从身上翻出一本《新生入学指南》,一边走一边看。
    穿过教务楼,看见教务楼的校领导办公室灯火通明。
    路过体育馆,体育馆的屋檐两边向上翘,像一只烤乳鸽。
    终于找到餐厅,餐厅共三层,像个方形的汉堡,中间夹着两片牛排。
    饿得太厉害,他看到什么都能和吃联想到一起。
    竖捺快步走进餐厅,餐厅还没开灯,也许是为了响应“节能减排”
    的号召。
    与此同时,教务楼的校长办公室就好比《鬼吹灯》里的皇帝陵寝,点着长明灯,校长大人更像陵寝的主人,十分神秘。
    餐厅的大铁窗框架,像个巨大的十字架,如果有个人被吊在那里就更像了。
    天花板很高,整个环境阴森森的,像进了教堂,让人感觉上帝与我们同在。
    他随便要一份凉拌面,找个位置坐下来,草草吃完了事。
    竖捺回到寝室,寝室其它三人回来了,三人分别和竖捺打了招呼。
    四人一开始都比较拘谨,坐在自己的铺位上面不说话。
    竖捺打算通过共产自己的东西来建立友谊,于是说:“我请大家吃‘周公’,大家都不要客气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