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笔下文学 www.bxwx520.cc,最快更新盘点夺权篡位指南[历史直播]最新章节!

    明末的那些士绅和商人,脑子里不知道都装了些什么,反正肯定是没有“家国”这个概念的。

    其实也不难理解,就像前几年,“第五纵队”在网上拱火的时候总愿意问的那句话“你爱国,国爱你么”

    啊呸

    关于“亡国”与“亡天下”,明末的大思想家顾炎武在经历巨变之后,深刻的反思过。

    他在日知录世风中说过一段话“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

    这里所说的"天下",其实就是汉家江山。

    当然啦,我们现在民族大团结,“天下”已经变成了全体中华民族。

    但是对于当时的明朝人来说,满清的统治就是“率兽食人”。

    不过,那时候的士绅可能是不怕的,因为汉人又不是没被异族统治过,要是再来个“大元”,说不定他们的日子更好过呢

    宋濂现在一听“大元”就头疼,他真的很怕什么时候就被陛下因为这件事而罢黜了。

    天地良心,他真的没有心向大元

    然而清军一入关,就教他们重新做人了。

    文华殿中,本来存着摆烂心理的官员们,突然警觉起来。

    什么意思怎么听着不像好话

    事实证明,满清三百年,士绅文人只能跪着当狗。

    明朝常常因打仗缺钱而捉襟见肘,最终亡了国。而满清一来,税收也好了,财政收入也增加了。

    百姓还是原来的百姓,士绅还是原来的士绅,差别怎么这么大呢

    因为我大清真的敢杀人。

    众所周知,明朝的财政政策就是一坨屎,而且两百多年累积下来,乱的连研究了半辈子的明史专家都不大搞得明白。

    如同一座在勉强运转的屎山代码一般,只要能跑,大家就轻易不敢动。

    就这样还能有两百七十多年的寿命,我大明确实是天下无敌呀哈哈哈

    朱元璋脸色很不好看,他盯着李善长,以眼神询问“被骂是一坨屎,你羞愧不羞愧”

    李善长感受到了朱元璋的眼神,但他在心里默默腹诽这些政策也不是他一个制定的,陛下怎么不问问宋濂、刘基呢

    再说制定的时候,您还赞赏呢

    简单来说,朝廷的主要收入就是农业税,具体的征收方式就是在前一年基本定下来来年的开支,确定好支出之后,以各省往年税收的实际收入情况为准,按照摊派的方式摊给各个地方。

    大家看出问题来了么这个政策十分的僵化,但凡有一点什么天灾人祸的意外,国库就得拆东墙补西墙,十分的捉襟见肘。

    朱元璋一愣,这也不是他制定的政策啊他弄得都是各省定额好吧,什么时候还有分摊这种东西了

    而明朝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本

    身除了农业税之外,还会有像茶叶、盐、铁、丝绸等商品经济的收入。

    不过商品经济它毕竟只占一部分,农业税才是大头。可是在古代,土地基本是固定的,一年粮食的产量能有多少,还是要看老天爷的脸面。

    尤其是在北方,明朝从中期开始,陕西、山西始终处于缺水的状态,所以北方经常出现老百姓无粮可交的情况,最终变成流民。

    可是南方就不一样了。

    南方不缺水,而且相对比较富足,尤其是南方的士绅地主,他们是有钱,有土地、有名望,在朝廷还有人的士绅家族。

    北方士绅数量少,所以许多人在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说的都是“江南士绅”。但北方虽然士绅少,可勋戚多呀

    不论南北,这些人挣钱的时候非常豪气,可纳税的时候就像是挤牙膏一样,交一分银子都在剜他们心

    对于大部分的小老百姓来说,他们是没有胆量抗税的,因为官府随时可以办了他们。

    但是士绅大地主们,“合理避税”的方式就多了去了。

    为了避税,他们一般就是交一半欠一半,比如说先缴纳一部分,然后用各种的理由拖欠一部分,什么收成不好啦、佃户跑光啦、甚至家里要修房子修园子啦等等然后在口头上承诺说明年肯定会补齐,甚至还会立下字据,等到了第二年,还是再交一半欠一半。如此反复下去,拖欠的钱就成了陈年烂账,子子孙孙无穷尽也。

    反正呢,新皇登基,皇帝大婚,皇帝生儿子,都有可能大赦天下,免除以前的拖欠,只要一直拖,总能等到的。

    臭不要脸

    朱棣也是这一年在这应天府当皇帝,才感受到这些士绅有多离谱。

    尤其是到了明末,土地兼并严重,大地主也多,实际小老百姓的田很少,大概只占十五分之一。所以税就不好收。尤其是江浙那边的士绅花花点子还多,总是征收到了官府,先给个文书报称已收,然后在到手的银子里弄点猫腻,有的甚至报解了好几个月还没运到。

    那这些人就没人管了吗还真没有人管,因为这些欠税的家族可不是简单的土豪,在政治上本身他们就有亲人朋友在朝廷当官;文化上,这些文人都垄断了当时整个国家的舆论主导权,惹急眼了,就给你写本书,骂死你。

    之前说过洪武、永乐两位被江浙文人造谣了,搞摊丁入亩和士绅一体纳粮的雍正,有一大半儿的黑料也是这么来的。

    所以对于这些人,地方官肯定不敢暴力收税,甚至还要巴结他们,因为说不准人家给上面第一句话,第二天皇帝就来找你来了。所以大多数的情况就是拖,把雪球拖给下一个地方官。

    但是一个地方的税是有数的,你收不齐上面是要怪罪的。这咋办这也好办,盘剥老百姓吧,反正是一群蝼蚁草芥,怎么欺负也没事。

    “胡闹”朱元璋很生气。

    元末乱世还不够他们吸取教训的么

    这简直就是作死

    一开始,大家还没有这么丧心病狂,都是半给半拖,然后慢慢的蹬鼻子上脸,到最后干脆一分不给,反正大家都是一条绳上的蚂蚱,你能奈我何

    明朝的皇帝知道么怎么可能不知道

    但是抛弃了太祖朱元璋这套治理天下的法子,他们的基本盘从百姓变成了士绅,所以就算知道也不能够直接翻脸。

    更有甚者像是明孝宗弘治这种的,干脆就纵容他们,最终得了个好名声。

    脾气不好的比如像明世宗嘉靖,他就是打一半留一半,最后被评价说是难伺候。

    等到雪球滚到了崇祯手里的时候,就完全变成了一座屎山了,根本没法处理。

    大明开国之初本想藏富于民,但是没想到被皇族、勋戚、官员、士绅、大地主们偷税漏税外加合理避税减免干净了,最后分摊到小民身上,小民们扛着几份税,今天完税,明天要饭,自然要造反,于是就更加恶性循环的没有钱。

    万历十五年的作者黄仁宇则认为十六世纪的明帝国也就是中晚期的明朝,税收不超过总产量的百分之十。

    百分之十那不就是一成都不到

    朱棣瞪大了眼睛,这些人也太过分了

    崇祯时,有个特别牛逼的户部尚书,叫毕自严,他是寥寥无几能把大明这本账给算明白的人。他写了本书叫度支奏议,是记录了崇祯时的度支出入,而且极其详备。

    u主这个数学哈,大家懂得都懂。数学这玩意儿不骗人,不会那是真不会,看不懂那是真看不懂。所以就直接引用一些基于这本书而得出的崇祯时税收情况哈。

    没错崇祯现在对自己的这个户部尚书十分满意

    朱棣表示很羡慕,这种人怎么没生在他这个时代呢

    他现在被各种税务、拖欠,还有宝钞什么的这些东西搞得头疼,能信任的文官太少,能信任的、算的明白账的文官那基本就是没有

    崇祯上台的时候,把前面欠征的,从天启元年开始,到天启五年的所有欠的辽饷都免掉了。新皇登基嘛,总会减免一些税收,每个皇帝都这样,以示恩泽天下。就象欠钱的,老追不回来,又实在没钱,只好减免一部分,能要回来多少算多少。

    根据这本书里给出的详细数据,在大赦天下后,崇祯元年的税收差不多有个九成,是个很好的开端。

    但是到崇祯二年的时候,辽饷征收开始有点困难了。于是户部就出了一个大招,把京卿派下去催粮。

    本来京卿工作做的还算不错,结果京城这边突发意外己巳之变,就是黄台吉第一次绕道蒙古叩边,在京畿大肆劫掠。

    等到孙承宗费了几个月时间把皇太极赶出关外后,就开始格外注意蓟镇的防御问题了蓟镇就在山海关和京城之间,十分重要。

    当时的兵部尚书是梁廷栋,他上疏要在蓟镇征兵五万。第一批征的兵,只有几千人,还都是从秦、晋地区征来的。

    咋地,当地的兵怎么不能征呢不管,远的地方征好拿钱。

    也不知道这些新兵是不是真从陕西山西来的,反正当时的新兵定价是每个月15两兵饷。对于当时明廷的财政情况来说,这个钱有点过分高了。要知道在辽东的“百战雄师”,全国最烧钱的关宁兵,一个月才14两。

    所以蓟镇这些新兵才征了两三万人,就发现钱不够了。

    为了凑这五万的兵额,只能把来勤王的援兵留下,继续镇守,然后继续从全国调兵过来。

    可是人家援军进京,是需要安家银子的,也要花钱。

    浙江最先反应过来,向朝廷报称一万多两捐助银,然后再说留这些银子,给援军当安家银。

    画个重点,捐助银是有优免的,原来的本应该交的税就免了,但是这银子又没实际到朝廷的口袋里,原来征不上来的辽饷继续征不来。

    这种免税的套路,有点像现在的“以慈善捐款来免税”,至于到底捐没捐呢

    咱也不敢说,咱也不敢问。

  &nb...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