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章重新分工
    乡镇里要做点事情,流程是书记先点头,书记负责事情可不可做,是主导思想正确的。
    而关于整个乡镇的生产事宜属于镇长去落实,但副业是副镇长管理。
    罗成要在公社里收购黄鳝泥鳅,书记是实在想不出做这个事有顾及的地方。
    因为收购站都不要的东西,这不像是其他吃食,处理不妥当,一旦跟收购站需要的东西相冲,就容易被上面领导说话。
    所以赵会计找到书记谈了罗成要办的事情后,跟副镇长商谈了一下就立刻定下来了。
    然后真正去做这事情的,是生产队的刘副队长。
    至于罗成要那小水塘当存放黄鳝泥鳅的地方,根本就不算事,在大家眼里,那小水塘也就是水塘里的水方便灌溉附近的菜地田地而已。
    而且储水量也不多。
    拿去用有什么关系。
    甚至镇里除了粮站外,还有一个地秤都能借罗成用,说是说一分钱是白菜价。
    但在农村白菜可不值一分钱,最多几厘钱。
    给一分钱的价格比白菜多,最主要的是罗成说可以拿百分之三十的货款去购买鸡鸭和蛋。
    现在镇里粮站的粮食,一开始公社成立后,是算好了大概整个镇里人节省的吃法吃到秋收的。
    但上面粮站直接要求调粮,据说是一级一级往上调,乡镇的粮往县城调,乡城的往市区调,再后面就不知道了。
    一开始集体食堂的口号是人人平等,大家都吃饱饭。
    现在的确是人人平等,但没饱饭吃呀,别说饱饭,有些地方是大家一起吃红薯叶。
    用黄鳝泥鳅能搞到鸡鸭,还有蛋,那还说个啥。
    一个村安排一个负责人,插秧的时候因为人在田地里踩踏,黄鳝都能直接冒出来。
    人由刘队长安排,直接就搞,今天就搞。
    这鸡鸭弄来,食堂也能给大家改善一下伙食了。
    镇下面有二十多个村,村有大有小,这一安排就得二十来人,然后就是镇里还要安排一个会计去统计捞的量。
    刘副队长组织的这些人,都是按照工分记功的,可不给钱。
    这事情镇里是打算一天都不耽搁,因为大家都知道,插秧完后,田地里可就不能随便乱下了。
    刘队长组织人手的时候,罗成也顺带跟他说了一句,甲鱼这东西发现也要,反正都放一起称重,然后抓到的一下都倒水塘里去。
    至于甲鱼放水塘后会不会爬走,那就得在水塘周围弄一圈芭栏,弄密集点,不但可以防甲鱼跑了,也可以让其他人不会随意到那水塘边去弄什么了。
    一上午,能跟公社这边就谈好所有事情,罗成感觉还是挺快的。
    因为现在办事效率就这样,随便喊一个人,都要派人去喊过来,然后等人来了再接着商量下面的工作。
    这也是为什么说通信时代才是真正跨时代的年代。
    很多事情不是大家不想快,而是快不了。
    中午赵会计是要去罗成家吃饭的,因为罗成在公社这边谈事情,都是抓了一只野鸡去的。
    野鸡是黑市买的那只,罗成是中午就加餐整了。
    喝米粥,吃野鸡,再配点花生米,赵会计怎么会错过。
    中午食堂最多就是面糊,哪能有米粥香。
    罗成回到家的时候,家里已经有很多人了。
    因为中午吃饭的人多,得煮几锅粥,煮好的粥就盛起来直接用一个打水的木桶装。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