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袁达夫妻俩初来乍到,得到各位村民的厚待,十分感激。
    这一碗,是我们敬在座的各位的,以后有需要用上我们的地方,请大方对我们说,我们一定尽力而为。”
    李善达与丹红端起酒,对着大家转一圈,然后一饮而尽。
    “这一碗,是我们敬博明兄弟的。
    博明兄弟为我们忙前忙后的,令我们十分感动,来,干了。”
    李善达与丹红专门敬博明一碗。
    吃完饭,李善达与各位长老们告别,跟着博明来到新家。
    新家就在河边,博明带着他们拾阶而上,边走边说:“河岸居住的人家,地台都比河岸高出很多,遇到山洪爆发的时候,河里的水位猛涨,尽管如此,水也进不到屋里。”
    推开大门,迎面是一个露天的大厅,目测大厅有大约50平方米。
    大厅四周高墙围绕,地板由山上采来的石块铺就,虽然不规则,但却十分结实。
    在大厅的一角,有一间房子,专门用来做厕所和冲凉房。
    博明告诉他们,村里每天都有专人到个人家里收取大小便,这些大小便经过处理,用来种植各种庄稼。
    由大厅往里走,还有一道门,走进去,里面有一间很大的厨房,里面堆放着很多干柴。
    灶台的结构与古丁镇的差不多,灶台上各种做饭的器具都是新的,连椅子和饭桌都是新的。
    很显然,博明做了大量的工作,李善达不由心中感激。
    厨房外还有一个小一点的厅,可以容纳近十个人一起喝茶聊天。
    再往里走,便是卧室。
    卧室一共有三间,每间卧室里都有烛台,蜡烛已经点亮,虽然不如电灯明亮,但照明是不成问题的。
    卧室里的床没有换,这些床都是用上好的木材做成。
    床上用品全部换上新的,摸起来虽然手感显得粗糙,但却散发着淡淡的、自然的清香,这都是村民们自己织布做成。
    看完房子,博明将房子的钥匙交给李善达。
    李善达请博明在小厅里坐,博明很熟练的在厨房的一个陶
    制的水缸里取水,放进灶台上生火煮水,然后与李善达和丹红坐在一起聊。
    据博明介绍,这条村一共有400多人,同宗同源,都姓韦。
    博明毕竟是读过书,外出闯荡过的人。
    他很明白的告诉李善达,因为村里的人都是近亲结婚,所以,村民的身体素质普遍比较差,甚至有很多无法治疗的怪病。
    这一点李善达早就想到了。
    以几十个人之力围猎一头野猪,却被野猪打得险象环生,村民的战斗力可见一斑。
    博明还告诉他,村民们赖以生存的途径有三条。
    主要的是河流下游有一大片山洪冲刷出来的平原,土地十分肥沃。
    虽然面积不是很大,但村里四季如春,每一季都可以种植各种农作物,收获也是很可观。
    这些田地由长老们统一分配,谁离开村子,谁的土地就会被长老们再分配,绝不会让土地闲置。
    另外两条生存的路径,一条是这条未知深浅的河流,河流里各种鱼类都有,而且十分鲜美,村民们捕捞也很有节制,所以,鱼类是常年都可以得到的食品。
    另一条途径便是四周的崇山峻岭,山上有很多可供食用的植物,也有很多大大小小的动物。
    但是,一般的村民大多是到山上采集一些竹笋、蘑菇之类的食物。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