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第62章
纪彬被柴尺喊到邑伊县的时候,也摸不清头脑。
毕竟准傍晚的时候被喊到县城,说是知县要见他,都会很懵吧。
好在柴尺在路上说了事情大概经过。毕竟作为副捕快,他知道的内情还是多一些。
王知县提前一个月就准备好接待的事,现在两个上司提前到这里也不是什么大事。可问题还出在,到底让上司看邑伊县的哪一面?到底怎么做才能得到上司的看重?
从纪滦村到邑伊县这段路,纪彬心里已经有数了。
等到了知县家里,王知县果然开门见山,直接问纪彬的意思,旁边还坐着王知县几个心腹。柴尺也被留下来,显然也是让他听的。
至于柴力更不用讲,他本来就是纪彬带来的人,又是柴尺堂兄,自然可以留下。
可见眼前的人,都是王知县值得信赖的了。
王知县的两个心腹争执不定,一个说稳妥起见,让知县老爷给上司看好的一面。而且知县最近几年的政绩评定都很好,升迁指日可待,还是稳妥点。
另一个则说,以谭刺史的性格,定然是希望下官知无不言的,而是还在过年宴会的时候暗示过。若是讲出邑伊县为难的地方,这次定然能一帆风顺,说不定还能修个什么桥,又或者修个路。这些都是绝佳的政绩,只要让上面看到,知县老爷必然能够升迁。
纪彬听着他们争论这些,发现最后讨论的点,就是在升迁上。纪彬心里有些明白,但还是先听他们讲其中利弊。其实双方说的都没错。就是赌哪边的收益大。
但这次巡查的人不止是春安城的谭刺史,还有宿勤郡的房知府,后面的态度也很关键。
纪彬通过他们讨论整理出信息。
那位房知府其实不太管下面的事,做事中规中矩,说不上其中的态度。
但房知府今年已经六十八了,再有两年就要退休致仕,所以官场上的升迁,对他来说也没什么要紧的。
估计等到明年,他就会被召回汴京休养,再给个品级高的闲官,然后安稳致仕。所以宿勤郡的政绩,跟他关系也不大。
这只是他退任之前收集下面的信息,回到汴京有的说,给下任也留些能用的消息。
所以房知府的态度应该也是可有可无。
谭刺史想尽力促成此事,只怕是他真的想为下面县城做些什么事。
只能说有个摸不清心思的上司真的很难搞。
王知县听着他们两个争论,觉得翻来覆去就是这几句话,道理他不懂吗?他懂的啊。
只是不知该怎么抉择的好。
纪彬到了之后,一直没说话,王知县道∶"纪彬啊,你也见多识广,觉得这事该怎么办?"
王知县一开口,两个幕僚停止争论,一起看向纪彬。
他们倒是不觉得问纪彬有什么问题,别人可能看不明白,但他们却知道纪彬多有能力。问这样的人,也不是什么丢人的事啊。
纪彬来的时候心里就想过此事,这会朝知县拱手道∶"草民斗胆问一句,刺史大人跟知府大人,在咱们邑伊县要待多久?"
王知县道∶"最低五天时间,若是有事,那会不好说了。"
毕竟按照原计划,他们四月初才会来邑伊县,现在才三月二十二,这些人就到了。可见时间这事不会规定得很死。
纪彬开口道∶"两位先生说的话各有道理,若是两种方法都用呢。"
纪彬这么一讲,大家眼神更专注了。
其实很简单,不是摸不清上司的心思?那就等摸清之后再做决定,明日去城迎房知府跟谭刺史,第一日定然是让他们歇息的。
第二天再带着上司们在邑伊县转转,两天时间,大概能看出两位的处事方法。谭刺史的态度不用讲,他自然是想让知县们提要求的。主要是房知府的态度让人不清楚。
跟房知府接触之后,若是好说话的,那就提,不好说话的,全程规规矩矩巡查。
等纪彬细细讲了,王知县眼前一亮。这确实是个好办法啊。
先静观其变,反正两种方式他都安排好了,可以随时改变,中间灵活点,绝对没问题。
王知县欣赏地看向纪彬,果然是个聪敏的年轻人,就是最近风评有些不大好。王知县提点道∶"不错,你这个方法很好。"
作为知县,自然有自己的消息渠道,他可是知道,很多想种棉花的,种子都没到手,钱已经赔进去不少。
纪彬认真道∶"草民从宿勤郡周家,请了姓焦的农人,由他来指点,成不成的,也看天意了。"
焦农人?
王知县更欣赏纪彬了,竟然能请来这位。
姓焦的农人在京城都是座上宾,更不要说他们这种偏远的地方了。
王知县摸摸胡子,看看自己任下的百姓,多让人省心啊。
既然话都说到这了,王知县又道∶"不错,安心务农,是民之根本,你做买卖赚钱,也没忘记田地,这是好事。
"只是听说你与你家父亲有些误会?这种事要尽快处理,家和才能万事兴,旁人也不会念叨。"
这就是提点了。
而且王知县都知道此事,可见外面怎么讲的。
纪彬笑着感谢,又道∶"多谢知县老爷关心,草民家长辈已经训斥过我,最近买的良田也是父亲在管,家中已经无事了。"
只能说幸好处理及时,这让王知县轻轻点头,又夸他在家乡办私塾,这样极好。
这些夸奖在旁边人听来,已经很难得了。毕竟这是知县啊,而纪彬只是个小买卖的。有了知县这些夸奖,想必纪彬在县衙里混得更开。
闲谈结束,纪彬也就从知县家离开了,而知县的幕僚们则根据纪彬提供的方法,开始重新规划明后天接待上司的事。
柴尺送着纪彬跟柴力离开,出知县家的时候松口气。
他虽说受到知县重用,可这么重要的事,还是头一次参与,可见知县对他的信任更深了。这是好事啊。
这会天色已晚柴尺干脆请纪彬去自己家住。
毕竟纪彬自家的杂货店也是没空房了,现在里面三个伙计,自然是不够住的。
纪彬摆手∶""你家有女眷,也不方便。我还是住旅舍吧,柴力回家住好了。"
柴尺笑∶"怕什么,我爹,还有我,柴力都在。家中母亲,小妹,还有我娘子,你也都见过。
这么一说,好像是这么回事。
柴尺又道∶"不行你住蔡运家中,他家钥匙就在我那,直接开门进去,他还欢迎呢。哪能让你住旅舍。"
这好像更对了。
蔡运就在城北修桥,晚上也是回家的,纪彬去住,他欢迎都来不及。
估计纪彬还要在邑伊县多住几天,听王知县的意思,应该会让他混在小吏里面,算是做个陪同。只是说这话的时候,王知县笑着说纪彬生得有些好,放在小吏里面也很扎眼。当然了这是开玩笑,就算扎眼也会跟着的。可见王知县对这件事的重视程度。
幸好家里也没什么大事,田地那边可以交给引娘跟纪老爹,只要忙好邑伊县这边的事就行。晚上纪彬,柴力,蔡运在柴家吃过饭,三人就回了蔡运家中住,感觉什么都不用操心。其他东西从杂货店取就行。
回到蔡运家之后,纪彬又知道了件事,那就是蔡运跟柴巧晴过几日正式定亲,成亲的日子则选在下半年九月份。
蔡运提到这件事一脸憧憬。
换作去年,他怎么也不想到自己真的能跟巧晴成亲吧。
柴家人也很认可蔡运,毕竟都留未来女婿在家吃饭了啊,还跟未来老丈人同进同出,一起修桥做
纪彬也为他们高兴,他们两个也算有情人终成眷属。以后的日子肯定会越过越好。
蔡运为了转移话题,提起纪彬想要修桥的事∶"柴伯父说了,村里的桥比较容易修,加紧赶工,大约能在七月份修好。只是这钱要做好准备,毕竟这活辛苦,若是一日给钱不及时,接下来愿意干活的人就少了。
古代修桥铺路工资都是日结,毕竟做一天有一天的钱,做事的人才会有动力。毕竟那么重的石料全是车拉人扛,太辛苦了。那二百七十六两里,很大一部分都是人工费。
纪彬点头∶"放心,我已经准备好了,只等着你们开工。''
蔡运笑∶"我也是这么跟柴伯父说的。"
纪彬这人不问就算了,他只要问,那就是已经做好决定。钱什么的,肯定准备好了。
而且蔡运跟蔡伯父听了那个地形,就觉得有个桥是应该的,就算不建木石桥,也应该搭个浮桥,毕竟是买人家村子的地,如果再去得不及时,别人还会把那些地当成他们的。
正好,纪彬既然在这,也彻底把修桥的事定下,等到四月初,柴伯父就带着蔡运还有其他人去纪滦村修桥。
纪彬到时候做好准备就行。
好家伙,这一来又是一笔钱出去了。基建果然就跟喝钱一样。但成就感却让人开心。
在蔡运家里住了一晚,第二天起来的时候,蔡运甚至给了纪彬家里钥匙。白日里他去城西干活,纪彬想回来可以随时回来休息。
其实纪彬也没闲着,他跟柴力早早去了县衙,跟着迎接知府跟刺史的队伍,一起去官道迎接。官道就在邑伊县城北,在这迎接的地方,都能看到自家的杂货店。
杂货店里不少人津津乐道,怎么纪东家都知县老爷他们那样熟了啊,这就接人也是一起的。不愧是纪彬啊,就是厉害。
这么想的人可不止一两个,反正杂货店的伙计们都觉得自豪。
其实邑伊县的百姓们,大概知道能让知县老爷亲自迎接的,必然是大官,可具体多大,他们也想象不出来。
毕竟他们大多数人只晓得知县已经很厉害了。
而房知府跟谭刺史过来没有大肆声张,处于一种大家都知道他们来了,但来的不是大张旗鼓那种
只是带了身边随行的五六个文官,伺候的小厮,还有不少护卫。
纪彬看到的时候,只见远处两辆双人拉的马车缓缓前来,前后有五六个骑马护卫,周围则是二十多个壮汉,身穿轻甲,头戴小帽,表情肃然。
若是有人敢靠近这个车队,会被壮汉直接扔出去。
这里就要说一下古代以一敌五,以一敌十这种说法了。
可能在现代人看来,这些绝不可能,毕章双拳难敌四手,人多就是优势。放在古代是另一种情况。
一个是膘肥体壮身高八尺九尺的大汉。
另一种是饿得面黄肌瘦,骨肉如柴,腹中饥饿的普通人,这两者打起来,前者不是随便打趴一群人?
所以房知府跟谭刺史带着二十多个壮汉,还有骑马带刀的侍卫,已经是很强力的保护了。
但是这马车走得真的很慢。
慢到纪彬都把这些事在脑子过一遍,但是马车还没到附近。
王知县只好带人向前走了一段路,这才算接到上司。
前边马车里坐着的,自然是房知府,房知府的车夫打了帘子,只见知府笑眯眯地跟王知县问好,让他们不用拘谨,先回驿站再说。
这里的驿站就是官方专门给地方官员设置的旅店,王知县自然早就准备好了,去了就有热汤热饭,供几位休息。
王知县又去第二辆马车处朝谭刺史行礼。
谭刺史也是个利落人,只是简单问了几句,这车队就要进城了。
纪彬只在两位长官掀开帘子的一刻看了眼,那房知府今年六十八,头发花白,眼白已经发黄,显然是有了老态。
毕竟古代六十八岁,已经算长寿了。
只是南军国七十岁才能致仕,这位还要再熬一年,明年这个时候就能去汴京养老。
怪不得马车走得这样慢,以房知府的体力,能来巡查一圈,那是已经很有责任心了,毕竟他这样的年纪,就算不来巡查,也不会有人说什么。
而第二辆车上的谭刺史正值壮年,一头青丝显得格外有气势,听说今年也才四十五。在官场上正是好年纪。以后大把前途等着他。
谭刺史马车在后面也是悠哉悠哉的,他也不急躁,手里好像还拿着一本书。
不过这些都是一闪而过,纪彬看得也不仔细。
终于把人接到,剩下的事就一件件来。
纪彬跟柴力则跟着县衙里的小吏们一直喝茶吃点心,等着知县跟上司们聊完,然后再看今日的安排。
房知府跟谭刺史两人来的时候,已经快到中午,这会洗漱之后,王知县自然是陪着他们吃饭。甚至早就安排好做鱼好吃的孙旺家提前准备,特别买了刺少味道好的海鱼来做。
孙旺家的手艺不用说,从纪彬这里学到酸菜鱼之后,潜心钻研,也舍得用调料。如今做出来的鱼肉鲜美无比,味道极好。反正纪彬他们来邑伊县的时候,肯定是要吃一顿的。
孙旺知道是招待房知府跟谭刺史的,自然更加上心,做出来的饭菜让两位上司都赞不绝口。知道这厨子不是王知县特意招来,而是邑伊县原本就有的人才,这份夸奖就更诚心了。
倒是谭刺史挑眉。
之前听他儿子谭承乐说过,讲邑伊县有处做鱼肉的极为不错,没想到竟然是真的。
等吃午饭,年纪大的房知府要去午睡,谭刺史也不能背着知府大人跟王知县谈事,毕竟这是他们来邑伊县的第一次谈话,两人肯定都要在场。
所以等到下午,王知县才头一次跟两位上司深聊。聊的内容也就是关于邑伊县的事。
第一次聊天,当然点到为止,不过大致的情况,双方已经了解了。
就算是这两位上司并不严厉,王知县也是擦着头上的汗回来的。毕竟官大一级压死人,怕肯定是怕的。
可聊完之后,王知县心里有底了,按照纪彬讲的果然没错,试试两个上司的态度,比什么都强。谭刺史不用说,接触好几次,是个励精图治的好官,愿意他们做成政绩。房知府倒是第二次见,第一次也就是来继任邑伊县的时候,匆匆见了一面。
这次王知县发现了,房知府应该是快要致仕,对人对事都很大度,聊天也是闲聊为主,就算说错话,他也不怎么计较。
这种情况,基本上是一心等着安稳的退休生活了。致仕之前没必要到处树敌。
也就是说?
"也就是说,其实这次主要做主的是谭刺史,若是提起邑伊县的困难,只要谭刺史同意帮忙,房知府不会拒绝。"纪彬直接道。
此时天已经黑了,知县家里的人还是两个幕僚,纪彬,柴力柴尺。
纪彬说完这话,王知县深吸口气∶"对,我今日跟这两位接触,也是这个想法。""不管了,明日就试试,我提个修路的事,探探口风。"
王知县今年三十七,他做邑伊县的知县一共三年时间,早就想挪挪位子。
官员的考核,无非是看任下治安,百姓是否安稳,农耕是否顺畅,如果再有开耕荒地,凿井修桥这种政绩最好。
今年是第四年了,若是做得好,说不定他也能升迁,不管是换个富裕些大些的县,还是升任六品,那都是极好的。
能劝上司拨款修路修桥买农具修河道,这都是好事啊。
不然他干嘛那样纠结。
纪彬听着王知县下定决心,低声道∶"其实有个故事想进给知县老爷听,知县老爷可愿意听草民讲讲。"
王知县原本就看纪彬十分满意,此刻当然点头。
纪彬娓娓道来,第二天下午时分,三月底的太阳正是温暖,一行人站在泥土路上,在听王知县"讲故事"。
"知府大人,刺史大人,请看此处,这段路跟其他路不同,就是因为有这碎陶片。"王知县捡起来路边的陶器碎片...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